我们现在考虑 D B 0 的一个加强.
定义 Π 1 − D B + ( F o u n d ) + ( I n f ) + ( F in S u b ) 为 D S .
D S 有一种奇妙的自增强现象, 我们最好品鉴一番.
定义以下 Π 2 预函数, 称作 y 是 x 的有穷子集族: y = FinSub ( x ) ↔ ∀ z ∈ y ( ∀ w ∈ z ( w ∈ x ) ∧ isFin ( z )) ∧ ∀ z ( ∀ w ∈ z ( w ∈ x ) ∧ isFin ( z ) → z ∈ y )
这正是有穷子集族公理会给我们带来的那个函数符号. 我们将在 D B 0 中造出 Δ 0 ;; FS (FS 是 FinSub 的缩写) 公式们的一系列正规形式, 以剥离出这些 FinSub 量词. 所谓限制 (Limited), 即指 Δ 0 ;; FS ; 所谓受限 (Restricted), 即指 Δ 0 .
我们首先将嵌套的量词解开, 因而可以直接对约束其他约束变元的自由变元做处理.
若 Δ 0 ;; FS 公式 φ ( x 0 , ... , x n ) 共有 m + 1 个限制或受限量词, 则对每个元自然数 j ≤ m 存在两个对应的元自然数 k j ≤ n 和 l j , m + 1 个新变元符号 y 0 , ... , y m 和一个 Δ 0 ;; FS 公式 ψ 1 ( x 0 , ... , x n , y 0 , ... , y m ) , 使得 ψ 1 每个限制或受限量词处均有约束变元被某个 y j 所限, 且D B 0 ⊢ ∀ x ∀ y ( 0 ≤ j ≤ m ⋀ y j = ⋃ ... ⋃ l j t im es x k j → ( φ ↔ ψ 1 ))
证明. 我们考虑以下四种 R e S 0 可证等价的规约方式.
1.
∀ a ∈ x ∃ b ∈ a ( ϕ ) ↔ ∀ a ∈ x ∃ b ∈ ⋃ x ( b ∈ a ∧ ϕ )
2.
∀ a ∈ FinSub ( x ) ∃ b ∈ a ( ϕ ) ↔ ∀ a ∈ FinSub ( x ) ∃ b ∈ x ( b ∈ a ∧ ϕ )
3.
∀ a ∈ x ∃ b ∈ FinSub ( a ) ( ϕ ) ↔ ∀ a ∈ x ∃ b ∈ FinSub ( ⋃ x ) ( ∀ s ∈ ⋃ ( x ) ( s ∈ b → s ∈ a ) ∧ ϕ )
4.
∀ a ∈ FinSub ( x ) ∃ b ∈ FinSub ( a ) ( ϕ ) ↔ ∀ a ∈ FinSub ( x ) ∃ b ∈ FinSub ( x ) ( ∀ s ∈ x ( s ∈ b → s ∈ a ) ∧ ϕ )
将
φ 的量词全部集中于前, 然后用此归约逐步改写直到符合要求即得
ψ 1 .
我们的目标是加强分离公理模式, 因此自然希望全体自由变元受限于某个被分离的集合.
若 Δ 0 ;; FS 公式 φ ( x 0 , ... , x n ) 共有 m + 1 个限制或受限量词, 则继承第一限制正规形给出的诸 k j , l j , 我们在诸 y j 之外再引入 n + 1 个新自由变元 w i , 然后宣称: 对任意将元自然数集合 { 0 , ... , n } 划分为三个不交部分 R , S , U 的划分方式, 均存在一个对应的 Δ 0 ;; FS 公式 ψ 2 ( x 0 , ... , x n , y 0 , ... , y m ) , 使得 ψ 2 每个限制或受限量词处均有约束变元被某个 y j 所限, 且满足
D B 0 ⊢ ∀ w ∀ x ∀ y ( i in R ⋀ x i ∈ w i ∧ i in S ⋀ x i ⊆ w i ∧ i in U ⋀ x i = w i ∧ k j in R ⋀ y j = ⋃ l j + 1 w k j ∧ k j n o t in R ⋀ y j = ⋃ l j w k j → ( φ ↔ ψ 2 ))
证明. 直接从第一限制正规性上动手是不行的, 我们要改整个转写过程. 注意 R 增厚一层 ∈ 关系, S 对应的 x ⊆ w 其实是 ∀ a ∈ x ( a ∈ w ) , 而 U 只是变元替换, 我们只处理前两种. 我们同样只给出四个规约方式现在发生的变化.
1.
k j in R , 此时前提从 y j = ⋃ l j x k j 变成了 y j = ⋃ l j + 1 w k j , 注意 x k j ∈ w k j .
1.
∀ a ∈ x ∃ b ∈ a ( ϕ ) ↔ ∀ a ∈ ⋃ w ( a ∈ x → ∃ b ∈ ⋃ 2 w ( b ∈ a ∧ ϕ ))
2.
∀ a ∈ FinSub ( x ) ∃ b ∈ a ( ϕ ) ↔ ∀ a ∈ FinSub ( ⋃ w ) ( ∀ b ∈ ⋃ 2 w ( b ∈ a → b ∈ x ) → ∃ b ∈ ⋃ w ( b ∈ a ∧ ϕ ))
3.
∀ a ∈ x ∃ b ∈ FinSub ( a ) ( ϕ ) ↔ ∀ a ∈ ⋃ w ( a ∈ x → ∃ b ∈ FinSub ( ⋃ 2 w ) ( ∀ s ∈ ⋃ 2 w ( s ∈ b → s ∈ a ) ∧ ϕ ))
4.
∀ a ∈ FinSub ( x ) ∃ b ∈ FinSub ( a ) ( ϕ ) ↔ ∀ a ∈ FinSub ( ⋃ w ) ( ∀ b ∈ ⋃ 2 w ( b ∈ a → b ∈ x ) → ∃ b ∈ FinSub ( ⋃ w ) ( ∀ s ∈ ⋃ w ( s ∈ b → s ∈ a ) ∧ ϕ ))
2.
k j n o t in R , 此时前提还是 y j = ⋃ l j w k j , 注意 x k j ⊆ w k j .
1.
∀ a ∈ x ∃ b ∈ a ( ϕ ) ↔ ∀ a ∈ w ( a ∈ x → ∃ b ∈ ⋃ w ( b ∈ a ∧ ϕ ))
2.
∀ a ∈ FinSub ( x ) ∃ b ∈ a ( ϕ ) ↔ ∀ a ∈ FinSub ( w ) ( ∀ b ∈ ⋃ w ( b ∈ a → b ∈ x ) → ∃ b ∈ w ( b ∈ a ∧ ϕ ))
3.
∀ a ∈ x ∃ b ∈ FinSub ( a ) ( ϕ ) ↔ ∀ a ∈ w ( a ∈ x → ∃ b ∈ FinSub ( ⋃ w ) ( ∀ s ∈ ⋃ w ( s ∈ b → s ∈ a ) ∧ ϕ ))
4.
∀ a ∈ FinSub ( x ) ∃ b ∈ FinSub ( a ) ( ϕ ) ↔ ∀ a ∈ FinSub ( w ) ( ∀ b ∈ ⋃ w ( b ∈ a → b ∈ x ) → ∃ b ∈ FinSub ( w ) ( ∀ s ∈ w ( s ∈ b → s ∈ a ) ∧ ϕ ))
将
φ 的量词全部集中于前, 然后用此归约逐步改写直到符合要求即得
ψ 2 .
接下来, 我们把
Δ 0 ;; FS 改进为
Δ 0 . 首先延续第一限制正规形的思路.
若 Δ 0 ;; FS 公式 φ ( x 0 , ... , x n ) 共有 m + 1 个限制或受限量词, 则继承第一限制正规形给出的诸 k j , l j , 我们在诸 y j 之外再引入 m + 1 个新自由变元 z j , 然后宣称: 有一个将元自然数集合 { 0 , ... , n } 划分为两个不交部分 R ψ , L ψ 的划分方式, 使得存在一个对应的 Δ 0 , 公式 ψ 3 ( x 0 , ... , x n , z 0 , ... , z m ) , 使得 ψ 3 每个受限量词处均有约束变元被某个 z j 所限, 且满足
D B 0 ⊢ ∀ x ∀ y ∀ z ( j ∈ R ψ ⋀ ( z j = y j ∧ y j = ⋃ l j x k j ) ∧ j ∈ L ψ ⋀ ( z j = FinSub ( y j ) ∧ y j = ⋃ l j x k j ) → ( φ ↔ ψ 3 ))
证明. 我们只不过是把那些
FinSub 出现的地方全部提取到了公式
ϕ 1 之外.
现在, 我们延续第二限制正规形的思路, 把第一受限正规形改成更好用的形式.
若 Δ 0 ;; FS 公式 φ ( x 0 , ... , x n ) 共有 m + 1 个限制或受限量词, 则继承第一限制正规形给出的诸 k j , l j , 我们在诸 y j 之外再引入 n + 1 个新自由变元 w i 和 m + 1 个新自由变元 z j , 然后宣称: 有一个将元自然数集合 { 0 , ... , n } 划分为两个不交部分 R ψ , L ψ 的划分方式, 使得对任意将元自然数集合 { 0 , ... , n } 划分为三个不交部分 R , S , U 的划分方式, 均存在一个对应的 Δ 0 公式 ψ 4 ( x 0 , ... , x n , z 0 , ... , z m ) , 使得 ψ 4 每个受限量词处均有约束变元被某个 z j 所限, 且满足
D B 0 ⊢ ∀ w ∀ x ∀ y ∀ z ( i in R ⋀ x i ∈ w i ∧ i in S ⋀ x i ⊆ w i ∧ i in U ⋀ x i = w i ∧ j ∈ R ψ an d k j in R ⋀ ( z j = y j ∧ y j = ⋃ l j + 1 w k j ) ∧ j ∈ L ψ an d k j in R ⋀ ( z j = FinSub ( y j ) ∧ y j = ⋃ l j + 1 w k j ) ∧ j ∈ R ψ an d k j n o t in R ⋀ ( z j = y j ∧ y j = ⋃ l j w k j ) ∧ j ∈ L ψ an d k j n o t in R ⋀ ( z j = FinSub ( y j ) ∧ y j = ⋃ l j w k j ) → ( φ ↔ ψ 4 ))
证明. 我们只不过是把那些
FinSub 出现的地方全部提取到了公式
ϕ 2 之外.
第二受限正规形最终告诉我们如下事实.
证明. 这里当然也可以增强地证明: 对于
Δ 0 ;; FS 公式
φ ( x 0 , ... , x m , v 0 , ... , v n − 1 ) 和集合
D , v 0 , ... , v n − 1 , 总能分离出集合
S = {( x 0 , ... , x m ) ∈ D ( m + 1 ) ∣ φ ( x 0 , ... , x m , v 0 , ... , v n − 1 )} . 将
x 0 , ... , x m 设置为
R ,
v 0 , ... , v n − 1 设置为
U , 取第二受限正规形
ψ 4 , 则诸参数均
D S 可证存在, 所以用
ψ 4 分离即得所要的
S .
D S 可证每个递归函数的表示都从宇宙中分离出一个集合.
证明. 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可证每个递归函数都有表示, 而查考其生成过程可发现它们都是
Δ 0 ;; FS 可定义的, 从对应的
ω ( n ) 上分离即可.
这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 Σ 2 基础公理模式来获得自然数加法了.
当然, 这个正规形还有别的妙用, 我们这里举一个例子.
每个 Π 1 , FS 公式都是 D S 可证 Π 1 的.
证明. 取第二受限正规形, 然后把
z = isFin ( y ) 调为其
Σ 1 形式.
我们现在来看 Δ 0 ;; FS 分离会给我们什么. 我们先证明有穷性是 Δ 1 D S 的.
做谓词 isKFin ( x ) ↔ ∀ s ( ∀ t ∈ s ( t ⊆ x ) ∧ ∅ ∈ s ∧ ∀ t ∈ s ∀ a ∈ x ∃ r ∈ s ( r = t ∪ { a }) → s = ℘ ( x )) , 此谓词 Π 1 .
证明. 先证明 Kuratowski 有限蕴含标准有限. 直接查考知 FinSub ( x ) = ℘ ( x ) , 特别地 x ∈ FinSub ( x ) 指出 isFin ( x ) , 立即证毕.
还需要证明标准有限则 Kuratowski 有限. 我们先证明每个自然数的子集都是有穷集, 假定 x ⊆ n , 我们需要证明 ∃ m ∈ Succ ( n ) ∃ f ∈ FinSub ( ω ( 2 ) ) ( isBijOn ( f , x , m )) . 用 Δ 0 ;; FS 分离得 { m ∈ Succ ( n ) ∣∃ f ∈ FinSub ( ω ( 2 ) ) isInjOn ( f , x , m )} , 由于 n 显然属于之此集不空, 故得其最小元 m 及对应 f , 只需论证 f 是双射, 后略.
于是自然数的子集都有穷, 于是自然数总有幂集. 现在考虑通过函数 f 双射于自然数 n 的集合 x , 如果集合 s 中元素均为 x 子集, 且 ∅ ∈ s , 且 s 中元素并一个 x 单点子集仍为 s 元素, 要证明 x 的子集必属于 s . 注意到 f 同样将 x 子集双射为自然数 n 子集, 故对每个 x 子集均有自然数 m 与之双射, 于是 FinSub ( x ) 就是 ℘ ( x ) 且 s 是其子集, 只需验证 s = FinSub ( x ) . 假定存在不属于 s 的 x 子集 t , 从 FinSub ( x ) 中分离出所有不属于 s 的 t 子集, 然后取这不空集族的交集得到 t 的一个子集 r . 如果 r 不属于 s , 则 r 的一切子集均属于 s 且 r 不空, 显然由 s 定义立即矛盾, 因此必有 r 属于 s .
不妨令
t 通过函数
f 双射于自然数
m , 且
f 将
r 双射为
k ⊆ m . 显然
k = m , 于是不妨设
m \ k 通过
g 双射于自然数
l . 我们证明:
∀ a ∈ Succ ( l ) ∃ b ⊆ t ( b ∈ s ∧ ∀ c ∈ b ( c ∈ r ∨ g ( f ( c )) ∈ a )) . 同样用
Δ 0 分离加集合基础来模拟这个
Succ ( l ) 上的归纳法, 然后在
l ∈ Succ ( l ) 处我们就知道了
t ∈ s , 产生矛盾.
注意, 如果没有有穷子集族公理, 则需要幂集公理和 Σ 1 分离公理模式来得到有穷子集族.
最后, 我们证明 FinSub 相关的论断全都是 Δ 1 D S 的.
x ∈ FinSub ( y ) , x ⊆ FinSub ( y ) 和 x = FinSub ( y ) 都 Δ 1 D S .
证明. 由于 isFin 是 Δ 1 D S 的, 我们给出的定义已经直接说明 x ∈ FinSub ( y ) ↔ x ⊆ y ∧ isFin ( x ) 是 Δ 1 D S 的, x = FinSub ( y ) 是 Π 1 的, x ⊆ FinSub ( y ) ↔ ∀ z ∈ x ( z ⊆ y ∧ isFin ( z )) 是 Π 1 D S 的. 为了证明他俩 Σ 1 D S , 我们给出一个新的谓词.
记 Δ 0 公式 Ψ FS ( q , y ) ↔ ∅ ∈ q ∧ ∀ w ∈ q ∀ x ∈ y ( w ∪ { x } ∈ q ) .
x ⊆ FinSub ( y ) ↔ ∃ c ( ∀ z ∈ x ( z ⊆ y ) ∧ ∀ z ∈ x ∃ f ∈ c ∃ n ∈ ω ( isBijOn ( f , z , n )))
x = FinSub ( y ) ↔ x ⊆ FinSub ( y ) ∧ Ψ FS ( x , y )
证明. 这是因为
Ψ FS ( x , y ) → ∀ z ( z ∈ FinSub ( y ) → z ∈ x ) . 反证, 假定
z ∈ FinSub ( y ) 不属于
x , 则由于
FinSub ( z ) = ℘ ( z ) ⊆ FinSub ( y ) 我们可以查考所有不属于
x 的
z 子集构成的集族, 下同我们之前证明标准有穷则 Kuratowski 有穷的方案.
这就是我们所要的两个
Σ 1 等价形式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