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数映射
设 G 为 Lie 群, g = T 1 G . 对于 x ∈ g , 存在唯一的 Lie 群同态 γ x : R → G 满足 γ ˙ x ( 0 ) = x . 此时 γ x 称为 x 对应的单参数子群 .
证明. (唯一性略) 我们证明存在性. 设
v x 为满足
v x ( 1 ) = x 的左不变向量场, 令
Φ t : G → G 为
v x 的流. 因为向量场
v x 是左不变的, 所以流也是左不变的:
Φ t ( g 1 g 2 ) = g 1 Φ t ( g 2 ) . ♡ 解释一下作者的这句话. 上式的两边分别对 t 求导, 得到 v x ( g 1 g 2 ) = g 1 . v x ( g 2 ) . 这正是左不变向量场所满足的条件.
令
γ ( t ) : = Φ t ( 1 ) , 那么
γ ( t + s ) = Φ t + s ( 1 ) = Φ s ( Φ t ( 1 ) ) = Φ s ( γ ( t ) ⋅ 1 ) = γ ( t ) Φ s ( 1 ) = γ ( t ) γ ( s ) . 指数映射 exp : g → G 定义为exp ( x ) : = γ x ( 1 ) . 其中, γ x 是 x 对应的单参数子群.
•
设 v 为 G 上的左不变向量场, 则 v 在时间 t 的流是 g ↦ g exp ( t x ) , 其中 x = v ( 1 ) .
•
设 v 为 G 上的右不变向量场, 则 v 在时间 t 的流是 g ↦ exp ( t x ) g , 其中 x = v ( 1 ) .
♡ 注意左右顺序. 左不变向量场的流是右乘 exp ( t x ) , 这是因为 Φ t ( g ⋅ 1 ) = g ⋅ Φ t ( 1 ) = g exp ( t x ) ; 见 1.1 的证明.
1.
exp ( 0 ) = 1 , exp ∗ ( 0 ) : g → T 1 G = g 是恒等映射.
♠ 简单地解释: 对 x ∈ g , g 中有曲线 t x , 其微分在 0 处为 x , 而 G 中的曲线 exp ( t x ) 的微分在 0 处也为 x (定义).
2.
exp 是 0 处的局部微分同胚. 其局部逆记为 log .
3.
exp ( ( t + s ) x ) = exp ( t x ) exp ( s x ) , ∀ s , t ∈ R .
4.
对任意 Lie 群同态 φ : G 1 → G 2 , 有交换图
♡ 这个性质称作 exp 的自然性 . 任意 Lie 群同态保持指数映射, 说明指数映射内蕴于 Lie 群的结构. 具有类似性质的还有换位子, 流形上向量场的流, Lie 导数等等概念. 我猜测自然性与某种自然变换有关, 但是不知道这里 exp 的自然性对应哪个自然变换.
特别地, 取 φ : G → G , φ ( Y ) = X Y X − 1 ( X ∈ G ) , 我们得到交换图
换位子 对于接近 0 的两个元素 x , y ∈ g ,exp ( x ) exp ( y ) = exp ( μ ( x , y ) ) , 其中μ ( x , y ) = x + y + 2 1 [ x , y ] + ⋯ , [ x , y ] 称作 x , y 的换位子, 是一个反对称双线性型.
1.
对任意 Lie 群同态 φ : G 1 → G 2 与对应的 φ ∗ : g 1 → g 2 , φ ∗ ( [ x , y ] ) = [ φ ∗ ( x ) , φ ∗ ( y ) ] .
特别地, A d g ( [ x , y ] ) = [ A d g ( x ) , A d g ( y ) ] .
2.
exp ( x ) exp ( y ) exp ( − x ) exp ( − y ) = exp ( [ x , y ] + ⋯ ) . 省略号表示高阶项.
♡ 这个性质也可作为换位子的定义. 注意到此式左边是群论的换位子 [ exp ( x ) , exp ( y ) ] .
证明.
1.
由于换位子是用指数映射定义的, 故换位子的自然性是指数映射自然性的推论.
2.
由公式exp ( x ) exp ( y ) = exp ( x + y + 2 1 [ x , y ] + ⋯ ) 将 x , y 分别替换为 − x , − y 得exp ( − x ) exp ( − y ) = exp ( − x − y + 2 1 [ x , y ] + ⋯ ) . 两式相乘 (并再次使用第一个公式) 得exp ( x ) exp ( y ) exp ( − x ) exp ( − y ) = exp ( [ x , y ] + ⋯ ) .
Jacobi 恒等式以及 Lie 代数的定义 伴随表示可看作 Lie 群同态 A d : G → G L ( g ) . 考虑其切映射a d : g → g l ( g ) . 由命题 2.1 , a d 保持换位子.
1.
对 x , y ∈ g , a d x ( y ) = [ x , y ] ;
2.
A d ( exp x ) = exp ( a d x ) , 即有交换图
证明.
1.
因为A d g ( y ) = d t d ∣ ∣ ∣ ∣ t = 0 ( g exp ( t y ) g − 1 ) , 而 a d 是 A d 的切映射, 所以a d x ( y ) = d s d ∣ ∣ ∣ ∣ s = 0 A d ( exp ( s x ) ) ( y ) = d s d ∣ ∣ ∣ ∣ s = 0 d t d ∣ ∣ ∣ ∣ t = 0 ( exp ( s x ) exp ( t y ) exp ( − s x ) ) . 由命题 2.1 第二部分, exp ( s x ) exp ( t y ) exp ( − s x ) exp ( − t y ) = exp ( s t [ x , y ] + ⋯ ) , 故exp ( s x ) exp ( t y ) exp ( − s x ) = exp ( t y + s t [ x , y ] + ⋯ ) , 先对 t 求导再对 s 求导即可.
2.
exp “自然性” 的特例.
设 G 是实或复 Lie 群, 则 T 1 G 有典范的 R -或 C -Lie 代数的结构, Lie 括号由前述换位子给出, 通常用 Fraktur 字体 g 表示, 或者记为 L i e ( G ) .
每个 Lie 群同态 φ : G 1 → G 2 给出 Lie 代数同态 φ ∗ : g 1 → g 2 , 即得到映射 ∗ : H o m ( G 1 , G 2 ) → H o m ( g 1 , g 2 ) . 若 G 1 连通, 则 ∗ 单.
♠ 事实上 ∗ 是 Lie 群范畴到 Lie 代数范畴的函子. 另外, 相同的 Lie 代数之间的同态通过指数映射定义了局部相同的 Lie 群同态, 但连通 Lie 群由局部决定, 故 G 1 连通时 ∗ 单.
子代数, 理想和中心 设 G 是 Lie 群, g 为其 Lie 代数.
1.
设 H 是 G 的 Lie 子群, 则 h = T 1 H 是 g 的子 Lie 代数.
2.
设 H 是 G 的正规闭 Lie 子群, 则 h = T 1 H 是 g 的理想, 并且 L i e ( G / H ) = g / h .
3.
设 H 是 G 的闭 Lie 子群使得 H , G 连通并且 h = T 1 H 是 g 的理想, 则 H 正规.
♠ 我认为第三部分比较困难, 书上写的也比较简略, 下面补充两句.
证明.
♠ 我读时, 最困惑之处在于 “对任何 x ∈ g , A d ( exp ( x ) ) 保持 h ” 这段陈述.
有几种看法:
•
直接计算: 任取 y ∈ h , 那么根据 (之后的) Campbell–Hausdorff 公式exp ( x ) exp ( t y ) exp ( x ) − 1 = exp ( f ( x , t y ) ) 其中 f 只包含 + 和 Lie 括号, 因此对 t 做微分并在 0 处取值得到的表达式只包含 x , y , + 和 Lie 括号. 由 h 是理想知结果落在 h 内.
•
A d ( exp ( x ) ) = exp ( a d x ) , 而d t d exp ( t a d x ) ∣ ∣ ∣ ∣ t = 0 . y = a d x . y = [ x , y ] ∈ h
•
A d ( exp ( x ) ) = exp ( a d x ) = k ≥ 0 ∑ k ! ( a d x ) k , 若 a d x 保持 h , 则 exp ( a d x ) 保持 h .
向量场的 “Lie 代数”
♠ 这一节是我初读时最困惑的内容, 想来应该是对微分几何不够熟悉.
♠ 标题中的 Lie 代数加了引号, 主要在于向量场构成的线性空间是无穷维的, 而我们一般只能讨论有限维 Lie 代数 (无穷维复杂得多).
D i f f ( M ) 是流形 M 的自同构群, 它不是一个 Lie 群 (它是无限维的), 但其上有类似的理论.
D i f f ( M ) 的 “Lie 代数” 是 V e c t ( M ) , M 上的向量场的空间.
记向量场 ξ 的流为 Φ ξ t , 则 V e c t ( M ) 到 D i f f ( M ) 的 “指数映射” 是exp ( t ξ ) = Φ ξ t .
♡ D i f f ( M ) 的一个元素代表 M 上每个点的移动, D i f f ( M ) 的单位元代表每个点都不动; 所以 D i f f ( M ) 的单位元处的切空间, 即单位元的 “无穷小邻域”, 代表 M 的每个点的一个无穷小移动, 也就是 M 上的向量场.
D i f f ( M ) 上的指数映射代表 M 上每个点沿着向量场的移动, 即 M 上的一个流.
如下的条件等价, 且定义了 V e c t ( M ) 上的 Lie 括号:
•
Φ ξ t Φ η s Φ − ξ t Φ − η s = Φ [ ξ , η ] t s + ⋯ ;
♡ 我觉得这里的省略号放的位置不对, 自同胚不能相加.
♠ 我认为这一段应该这样理解: d t d d s d Φ ξ t Φ η s Φ − ξ t Φ − η s ∣ ∣ ∣ ∣ t = s = 0 = [ ξ , η ]
•
[ ξ , η ] = d t d ( Φ ξ t ) ∗ η ∣ ∣ ∣ ∣ t = 0 ;
♠ 对流形 M , 其自同胚 Φ 和向量场 X , Φ ∗ X 定义为 Φ ∗ X ( p ) = Φ ∗ ( X ( Φ − 1 p ) ) , p ∈ M .
•
∂ [ ξ , η ] f = ∂ η ( ∂ ξ f ) − ∂ ξ ( ∂ η f ) .
♠ 向量场本身就是满足导子性质的线性泛函, 因此我宁愿把这个式子写为 [ ξ , η ] f = η ( ξ ( f ) ) − ξ ( η ( f ) ) .
证明. 第二目与第三目:
( d t d ( Φ ξ t ) ∗ η ∣ ∣ ∣ ∣ t = 0 ) ( g ) f = t → 0 lim t ( ( Φ ξ t ) ∗ η ) ( g ) f − η ( g ) f = t → 0 lim t η ( Φ η − t g ) ( f ∘ Φ ξ t ) − η ( g ) f = t → 0 lim η ( Φ ξ − t g ) ( t f ∘ Φ ξ t − f ) + t → 0 lim t η ( Φ ξ − t g ) f − η ( g ) f = η ( g ) ( ξ f ) + ( − ξ ) ( g ) ( η f ) = η ( g ) ( ξ f ) − ξ ( g ) ( η f ) 故
d t d ( Φ ξ t ) ∗ η ∣ ∣ ∣ ∣ t = 0 f = η ( ξ ( f ) ) − ξ ( η ( f ) ) .
有限维 Lie 群 G 在流形 M 上的作用是 Lie 群同态 ρ : G → D i f f ( M ) , 其切映射为 Lie 代数同态 ρ ∗ : g → V e c t ( M ) , 满足 ρ ∗ ( [ x , y ] ) = [ ρ ∗ x , ρ ∗ y ] . 称 ρ ∗ 为 g 通过向量场在 M 上的作用 .
稳定化子和中心 设 Lie 群 G 作用在流形 M 上, 则
1.
稳定化子 G m 是 G 的闭 Lie 子群, 其 Lie 代数 h = { x ∈ g : ρ ∗ ( x ) ( m ) = 0 } , 其中 ρ ∗ ( x ) 由定理 5.2 定义.
2.
g ↦ g . m 给出浸入 G / G m → M , 即 O m 为浸入子流形. 切空间 T m O m = g / h .
设 V 为 Lie 群 G 的表示, v ∈ V , 则 v 的稳定化子 G v 是 G 的闭 Lie 子群, 其 Lie 代数为 { x ∈ g : x . v = 0 } .
设 A 为有限维 R -代数, 则 A 的自同构群A u t ( A ) = { g ∈ G L ( A ) : g ( a ) g ( b ) = g ( a b ) ∀ a , b ∈ A } 是 Lie 群, 其 Lie 代数为 A 上的导子 的代数D e r ( A ) = { x ∈ g l ( A ) : x . ( a b ) = ( x . a ) b + a ( x . b ) } .
证明. 设
W 为所有双线性映射
A ⊗ A → A 的
R 线性空间, 考虑
G = G L ( A ) 在
W 上的作用
( g . f ) ( a , b ) = g f ( g − 1 a , g − 1 b ) . 以
μ : A ⊗ A → A 表示
A 的乘法, 那么
A u t ( A ) 是
μ 的稳定化子. 由推论
6.2 ,
A u t ( A ) 是 Lie 群, 其 Lie 代数为
D e r ( A ) .
♡ 这个证明是稳定化子的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应用, A u t ( A ) 是 G L ( A ) 中那些 “保持乘法结构 μ ” 的线性映射, 而 W 是 A 上 “所有可能的乘法结构”, G L ( A ) 作用在 W 上, 因此 A u t ( A ) 是 μ 的稳定化子.
书上没有详细证明 A u t ( A ) 的 Lie 代数为 D e r ( A ) . 对于 x ∈ g l ( A ) , 考虑 γ : t ↦ 1 + t x , x ∈ T 1 A u t ( A ) 当且仅当 γ ( t ) ( a b ) = γ ( t ) ( a ) γ ( t ) ( b ) + o ( t ) ( t → 0 ) , 此即 a b + t x ( a b ) = ( a + t x ( a ) ) ( b + t x ( b ) ) + o ( t ) , 即 x ( a b ) = x ( a ) b + a x ( b ) .
D e r ( A ) 的结构体现了导数的 Leibniz 法则. 我猜测许多 (所有)Leibniz 法则都是通过类似的方式产生的. 例如 A = C ∞ ( R n ) , G = R 通过平移作用在 A 上, 得到方向导数的 Leibniz 法则; 又如 A 是微分流形 M 上张量场的代数, G = R 通过向量场 X 的流作用在 A 上, 得到 Lie 导数 L X 的 Leibniz 法则.
Campbell–Hausdorff 公式
Lie 理论的基本定理
复和实形式
例子: s o ( 3 , R ) , s u ( 2 ) , s l ( 2 , C )
习题 设 f : g → G 是光滑映射, 满足 f ( 0 ) = 1 , f ∗ ( 0 ) = i d . 证明f ( x ) f ( y ) = f ( x + y + B ( x , y ) + ⋯ ) , 其中 B : g ⊗ g → g 为双线性型, 且满足 B ( x , y ) − B ( y , x ) = [ x , y ] .
♡ 本解答中, 省略号总是表示 3 阶及以上的项. 记 φ ( x ) = log ( f ( x ) ) , 因为 log 在 1 ∈ G 的某个邻域上有定义, 所以 φ 在 0 ∈ g 的某个邻域 U 上有定义. 由链式法则知 φ ∗ ( 0 ) = log ∗ ( f ( 0 ) ) ∘ f ∗ ( 0 ) = i d . 故φ ( x ) = x + Q ( x ) + ⋯ , 其中 Q ( x ) 为二次型. 由隐函数定理, (适当缩小 U ) 不妨设 φ 为微分同胚. 其逆φ − 1 ( x ) = x − Q ( x ) + ⋯ .
那么f ( x ) f ( y ) = exp ( φ ( x ) ) exp ( φ ( y ) ) = exp ( φ ( x ) + φ ( y ) + 2 1 [ φ ( x ) , φ ( y ) ] + ⋯ ) = f ( φ − 1 ( φ ( x ) + φ ( y ) + 2 1 [ φ ( x ) , φ ( y ) ] + ⋯ ) ) = f ( φ ( x ) + φ ( y ) + 2 1 [ φ ( x ) , φ ( y ) ] − Q ( φ ( x ) + φ ( y ) + 2 1 [ φ ( x ) , φ ( y ) ] + ⋯ ) + ⋯ ) = f ( x + Q ( x ) + y + Q ( y ) + 2 1 [ x , y ] − Q ( x + y ) + ⋯ ) 而Q ( x ) + Q ( y ) − Q ( x + y ) 是 x , y 的对称双线性型, 故结论成立.
1.
证明 R 3 与叉乘构成一个 Lie 代数, 且同构于 s o ( 3 ) .
2.
设 φ : R 3 → s o ( 3 ) 为上述同构. 证明在此同构下, s o ( 3 ) 在 R 3 上的标准作用由叉乘给出: a ⋅ v = φ ( a ) × v , a ∈ s o ( 3 ) , v ∈ R 3 .
♡ 这个问题本身只需直接验证. 下面对这个同构给出一个直观的解释.
首先来理解 S O ( 3 ) 的伴随作用 A d g : S O ( 3 ) → S O ( 3 ) . S O ( 3 ) 除了单位元以外每个元素都是绕某轴的旋转. 用 ρ ( v , θ ) 表示以 v ∈ S 2 为轴逆时针旋转 θ 的变换, 那么对于 g ∈ S O ( 3 ) , A d g 的作用相当于用 g 作用在旋转轴 v 上: A d g ( ρ ( v , θ ) ) = g ρ ( v , θ ) g − 1 = ρ ( g v , θ ) . 这从直观上是很好想象的. (从代数上也可以看出这个等式: 因为 ρ ( v , θ ) 的特征向量是 v , 所以 g ρ ( v , θ ) g − 1 的特征向量是 g v ; 且旋转角 θ 的旋转的迹为 1 + 2 cos θ , 共轭不改变迹, 这便确定了 A d g ( ρ ( v , θ ) ) = ρ ( g v , θ ) .)
接下来解释 s o ( 3 ) 与 R 3 的对应. s o ( 3 ) 是 S O ( 3 ) 单位元的 “无穷小邻域”, s o ( 3 ) 的元素可以看作 “无穷小旋转”, 或者 “角速度”. 物理上用 R 3 中的向量表示角速度, 其方向表示无穷小旋转的旋转轴, 模长表示角速度的数值. 这便是 s o ( 3 ) 与 R 3 的对应.
因为 A d g : S O ( 3 ) → S O ( 3 ) 相当于让 g 作用在一个 (正常) 旋转的旋转轴上, 自然地, A d g : s o ( 3 ) → s o ( 3 ) 相当于让 g 作用在一个无穷小旋转的旋转轴上. 而无穷小旋转的旋转轴给出 s o ( 3 ) 与 R 3 的对应; 所以 A d g 在 s o ( 3 ) 上的作用对应的正是 g 在 R 3 上的作用.
进一步, s o ( 3 ) 的小 a d 表示是 A d 的微分, 那么 a d x . y 是什么? 将 y 看作 R 3 的元素, 那么 a d x 就是 R 3 上的一个无穷小旋转. 把它想象成角速度为 x 的旋转运动, 那么 a d x . y 就表示向量 y 在以角速度 x 旋转运动时它末端的速度. 这便是物理上的叉乘 x × y .
设 P n 为 R 上不超过 n 次多项式的空间. Lie 群 G = R 作用在 P n 上: ρ ( t ) ( f ( x ) ) = f ( x + t ) . 验证, 其对应的 Lie 代数作用为 ρ ∗ ( a ) = a ∂ x , a ∈ g . 由此推出 Taylor 公式f ( x + t ) = k ≥ 0 ∑ k ! ( t ∂ x ) k f .
♡ ( R , + ) 的指数映射是 exp ( a ) = a . 因此ρ ∗ ( a ) ( f ( x ) ) = d t d ∣ ∣ ∣ ∣ t = 0 ρ ( t a ) ( f ( x ) ) = d t d ∣ ∣ ∣ ∣ t = 0 f ( x + t a ) = a ∂ x f ( x ) . 由 exp 的自然性 得ρ ( t ) = ρ ( exp ( t ) ) = exp ( ρ ∗ ( t ) ) = k ≥ 0 ∑ k ! ( t ∂ x ) k .
设 G 为 R 上形如 x ↦ a x + b ( a = 0 ) 的函数构成的 Lie 群. 描述其 Lie 代数.
用 a i d + b 表示函数 x ↦ a x + b . 简单的方法是考虑嵌入a i d + b ↦ ( a 0 b 1 ) ,
♡ 这个嵌入可以这样理解: 考虑 R 到 R 2 嵌入 i : x ↦ ( x , 1 ) , R 上的函数 x ↦ a x + b 便是 R 2 的线性变换 ( x y ) ↦ ( a 0 b 1 ) ( x y ) 在 i ( R ) 上的限制.
从而 Lie 代数的基为
e 1 = ( 1 0 0 0 ) , e 2 = ( 0 0 1 0 ) Lie 括号
[ e 1 , e 2 ] = e 1 e 2 − e 2 e 1 = e 2 .
一种更直接的方法如下. 写出 “乘法” 法则( a i d + b ) ( c i d + d ) = a c i d + a d + b . G 的单位元是 i d , 单位元处切空间的一组基是 i d 与 1 . (此处切空间等同于 R 上形如 x ↦ a x + b 的函数的线性空间). 对应的单参数子群是 exp ( s i d ) = e s i d , exp ( t ) = ( i d + t ) . 由 exp ( s i d ) exp ( t ) exp ( − s i d ) exp ( − t ) = ( e s i d ) ( i d + t ) ( e − s i d ) ( i d − t ) = e s ( e − s ( i d − t ) + t ) ) = i d − t + e s t = exp ( − t + e s t ) = exp ( s t + ⋯ ) , 得 [ i d , 1 ] = 1 .
考虑 S L ( 2 , C ) 在 C P 1 上的作用( a c b d ) ( x : y ) : = ( a x + b y : c x + d y ) . 它定义了 g = s l ( 2 , C ) 通过向量场在 C P 1 上的作用.
使用坐标 t = x / y , 写出 h , e , f 具体的作用.
exp ( τ h ) exp ( τ e ) exp ( τ f ) = ( e τ 0 0 e − τ ) , = ( 1 0 τ 1 ) , = ( 1 τ 0 1 ) . h 对应的向量场是d τ d ∣ ∣ ∣ ∣ τ = 0 e − τ y e τ x = y 2 x = 2 t , e 对应的向量场是d τ d ∣ ∣ ∣ ∣ τ = 0 y x + τ y = 1 , f 对应的向量场是d τ d ∣ ∣ ∣ ∣ τ = 0 τ x + y x = y 2 − x 2 = − t 2 .
考虑 J x = ⎝ ⎛ 0 0 0 0 0 1 0 − 1 0 ⎠ ⎞ , J y = ⎝ ⎛ 0 0 − 1 0 0 0 1 0 0 ⎠ ⎞ , J z = ⎝ ⎛ 0 1 0 − 1 0 0 0 0 0 ⎠ ⎞ 构成 s o ( 3 , R ) 的一组基. S O ( 3 , R ) 在 R 3 上的标准作用定义了 s o ( 3 , R ) 通过向量场在 R 3 上的作用. 滥用记号, 我们仍用 J x , J y , J z 表示相应的向量场. 令 Δ sph = J x 2 + J y 2 + J z 2 , 这是 R 3 上一个二阶微分算子, 称为球面 Laplace 算子.
1.
用 x , y , z , ∂ x , ∂ y , ∂ z 表示 Δ sph .
2.
证明 Δ sph 作为球面 S 2 上的微分算子是良定义的, 即对 R 3 上函数 f , ( Δ sph f ) ∣ S 2 只依赖于 f ∣ S 2 .
3.
证明通常的 Laplace 算子 Δ = ∂ x 2 + ∂ y 2 + ∂ z 2 可被写成 Δ = r 2 1 Δ sph + Δ radial , 其中 Δ radial 是一个用 r = x 2 + y 2 + z 2 和 r ∂ r = x ∂ x + y ∂ y + z ∂ z 表示的微分算子.
4.
证明 Δ sph 是旋转不变的: 对任何函数 f 及 g ∈ S O ( 3 , R ) , Δ sph ( g f ) = g ( Δ sph f ) .
1.
计算得J x f ⎝ ⎛ x y z ⎠ ⎞ = d t d f ⎝ ⎛ exp ( t J x ) ⎝ ⎛ x y z ⎠ ⎞ ⎠ ⎞ ∣ ∣ ∣ ∣ t = 0 = d t d f ⎝ ⎛ ⎝ ⎛ 1 0 0 0 cos t sin t 0 − sin t cos t ⎠ ⎞ ⎝ ⎛ x y z ⎠ ⎞ ⎠ ⎞ ∣ ∣ ∣ ∣ t = 0 = d t d f ⎝ ⎛ ⎝ ⎛ x cos t y − sin t z sin t y + cos t z ⎠ ⎞ ⎠ ⎞ ∣ ∣ ∣ ∣ t = 0 = ( y ∂ z − z ∂ y ) f ⎝ ⎛ x y z ⎠ ⎞ 故 J x = y ∂ z − z ∂ y . 类似可计算得 J y = z ∂ x − x ∂ z , J z = x ∂ y − y ∂ x . 因此Δ sph = J x 2 + J y 2 + J z 2 = ( y ∂ z − z ∂ y ) 2 + ( z ∂ x − x ∂ z ) 2 + ( x ∂ y − y ∂ x ) 2 = ( y 2 + z 2 ) ∂ x 2 + ( z 2 + x 2 ) ∂ y 2 + ( x 2 + y 2 ) ∂ z 2 − 2 ( y z ∂ y ∂ z + z x ∂ z ∂ x + x y ∂ x ∂ y ) − 2 ( x ∂ x + y ∂ y + z ∂ z ) .
2.
将 R 3 − { ( 0 , 0 , 0 ) } 用球坐标参数化, 具体来说是R > 0 × [ 0 , π ] × [ 0 , 2 π ) → R 3 , ( r , θ , φ ) ↦ ( r sin θ cos φ , r sin θ sin φ , r cos θ ) 在此坐标下, 我们能计算出Δ sph = sin θ 1 ∂ θ ( sin θ ∂ θ ) + sin 2 θ 1 ∂ φ 2 , 与 r 无关. 详细的计算参考作业: 齐次函数与 Euler 公式 .
3.
利用第一目的结果可算出Δ radial = r 2 1 [ ( r ∂ r ) 2 + r ∂ r ] .
4.
熟知 S O ( 3 , R ) 由 exp ( t J x ) , exp ( t J y ) , exp ( t J z ) 生成, 一一验算即知. 另一种办法是证明 Δ sph = J x 2 + J y 2 + J z 2 是泛包络代数 U s o ( 3 , R ) 的中心元素. 这也有两种方法: 直接计算或者应用 Casimir 元素 的理论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