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析环是前述固态化理论的封装、推广, 是 Huber 环对的正确版本. 事实上它甚至可以处理 Archimedes 的解析几何.
预解析环 A 指三元组 (A,A[−],α), 其中 A 为凝聚态交换环, A[−]:ExDisc→Mod(A) 为函子, 保持有限余极限, α:A[−]→A[−] 为自然变换. 其中 Mod(A) 指 (凝聚态) A 模范畴, A[−] 指自由 A 模. A 称为底环, A[−] 称为自由 A 模. 在 α 容易看出时常将其省略. 预解析环的同态有显然的定义.
对凝聚态集 X, 可用极不连通空间的无交并超覆盖之, 然后作用 A[−], 其中无穷无交并的 A[−] 直接定义为无穷直和, 就得到一个 A 链复形, 记作 A[X]∈D≥0(A), 也可称为自由 A 模. 这良定, 因为它无非是 A[−]:ExDisc→D(A) 沿着 ExDisc↪Cond 左 Kan 扩张.
1. | 对任意凝聚态环 R, R=(R,R[−],id) 为预解析环. |
2. | Z■=(Z,Z[−]■,−■) 为预解析环. |
3. | 一般地对于有限型 Z 代数 R, 定义 R■[S]=limR[Si], 其中 S=limSi, Si 有限, 则 R■=(R,R■[−]) 为预解析环. |
4. | 对于有限型 Z 代数之间的映射 R→A, (A,R)■=(A,R■[−]⊗RA) 为预解析环. |
5. | 类似地, 定义 Zp[S]■=limiZp[Si]=limn,iZ/pn[Si], 则 Zp,■=(Zp,Zp[−]■) 为预解析环. |
6. | 类似地, (Qp,Zp)■=(Qp,Zp[−]■⊗ZpQp) 为预解析环. |
7. | 对 0<p≤1, 定义 Rℓp[S]=⋃r>0limiR[Si]ℓp≤r, 则 Rℓp=(R,Rℓp[−]) 为预解析环. |
8. | 对 0<p≤1, 定义 Rℓ<p[S]=colimq<pRℓq[S], 则 Rℓ<p=(R,Rℓ<p[−]) 为预解析环. |
解析环 A 指满足如下条件的预解析环: 对各项为一些 A[T], T∈ExDisc 的直和的右有界链复形 C, 以及 S∈ExDisc, 有RHomA(A[S],C)=RHomA(A[S],C).故由命题 4.6, 满足以上条件的 A 模构成 Mod(A) 的满子范畴, 对极限、余极限、扩张皆封闭, 称为 A 模, 记为 Mod(A); 满足以上条件的 (不必右有界的) 链复形构成 D(A) 的满子范畴, 对极限、余极限、扩张皆封闭, 记为 D(A); D(A)=DMod(A)(A)≅D(Mod(A)). 含入函子 Mod(A)↪Mod(A) 与 D(A)↪D(A) 都有左伴随, 记作 −⊗AA 与 −⊗ALA.
解析环同态指预解析环同态 f:A→B, 满足 Mod(B) 中的东西作为 A 模都在 Mod(A) 中; 显然这等价于对任意 S∈ExDisc, B[S]∈Mod(A). 此时有自然的忘却函子 Mod(B)→Mod(A), D(B)→D(A), 都记作 f∗; 它有左伴随 −⊗ALB⊗BLB, 简作 −⊗ALB, 也记作 f∗:Mod(A)→Mod(B), f∗:D(A)→D(B). 由例 6.3.1, 有自然的解析环同态 A→A, 记号 −⊗ALA 便是 −⊗ALB 的特殊情况.
常把解析环想成某种完备理论, A 模即 A 模中完备者, −⊗AA 即完备化. 依记号 6.2, 不难发现 A[X]⊗AA=A[X]. 类似地 A[X]⊗AB=B[X].
例 6.3 中除 7 之外都是解析环. 这之中除 8 之外都不算难证.
Mod(A) 和 D(A) 都有对称幺半结构, 记作 −⊗A− 与 −⊗AL−. 依记号 6.2, A[X]⊗ALA[Y]=A[X×Y].
一般情况下 −⊗AL− 未必是 −⊗A− 的导出函子, 因极不连通空间的乘积不再极不连通. 不过对本节讨论的环这都是导出函子. 这记号并不带来混淆, 因为 −⊗A− 的导出函子没有意义.
由命题 4.7, Z■ 是解析环. 本节主要目标是证明如下定理.
对 Z 上有限型环之间的映射 R→A, (A,R)■ 为解析环. 不仅如此, 对 S∈ProFin, 复形 (A,R)■[S] 都集中在 0 处, 且等于 RI⊗RA 对某个集合 I; 它们紧投射, 生成 Mod((A,R)■).
于是我们称一个 R 模为 R-固态, 指它是 R■ 模, 链复形也是.
对 ProFin∋S=limSi, Si∈Fin, C(S,Z)=Z⊕I, 证明 limiR[Si]=RI.
如 R↠S→A, 证明 (A,R)■=(A,S)■. 即 (A,R)■ 只依赖于 im(R→A). 特别地, 如 R↠A, 则 (A,R)■=A■. 事实上只要 R→S 有限就有 (A,R)■=(A,S)■.
证明只要 R■ 解析, 就有 (A,R)■ 解析, 且 Mod((A,R)■) 与 D((A,R)■) 分别是 Mod(A) 与 D(A) 中 R-固态的对象组成的满子范畴. 从而将定理 6.6 化归到 A=R=Z[x1,…,xn] 情形.
由命题 4.8, 4.9, A=R=Z 时定理成立. 所以只需证:
只要 A■ 解析, 且对 S∈ProFin, A■[S]=AI, 是紧投射生成元, 那么对 B=A[x] 也成立一样的事情.
证明. 注意条件推出 AI⊗A■AJ=AI×J 以及对离散 A 模 M, RHomA(AI,M)=M⊕I.
定义 B∞=A((x−1))=A[[t]][x]/(1−xt), 则 B∞/B=x−1A[[x−1]] 是紧投射 A■ 模, 且由于 A[[t]][x]=A[[t]]⊗AB 是紧投射 (B,A)■ 模, B∞ 是 D((B,A)■) 的紧对象. B∞ 将起到命题 4.7 中 R 所起的作用, 但此处比命题 4.7 简明得多.
先证明 B∞⊗(B,A)■LB∞=B∞. 依定义左边即A[[t]][x]/(1−xt)⊗A[x]LA[[s]][x]/(1−xs)⊗ALA■=(A[[t]][x]/(1−xt)⊗ALA[[s]])/(1−xs)⊗ALA■=(A[[t]]⊗ALA[[s]])[x]/(1−xt,1−xs)⊗ALA■,而 −⊗ALA■ 与余极限交换, 又由 AI⊗A■AJ=AI×J, 故上式即(A[[t]]⊗A■A[[s]])[x]/(1−xt,1−xs)=A[[t,s]][x]/(1−xt,1−xs)=A[[t]][x]/(1−tx),即 B∞⊗(B,A)■LB∞=B∞. B∞ 可想成 ∞∈PA1 的去心形式邻域, 是 B■ 的某种补集.
由习题 6.7, 为证 B■ 解析, 只需对各项为一些 B 的乘积的直和的右有界链复形 C, 以及 S∈ExDisc, 有RHomB(B■[S],C)=RHomB(B[S],C).由习题 6.9, (B,A)■ 解析, 故右边等于 RHomB(A■[S]⊗AB,C). 再用习题 6.7, 只需证 RHomB(BI,C)=RHomB(AI⊗AB,C), 即RHomB(coker(AI⊗AB→BI),C)=0.再用 AI⊗A■AJ=AI×J, 有AI⊗A■B∞/B=AI⊗A■x−1A[[x−1]]=(x−1A[[x−1]])I=(B∞/B)I,从而 coker(AI⊗AB→BI)=coker(AI⊗A■B∞→B∞I) 为 B∞ 模. 于是只需证RHomB(B∞,C)=0.(6.10.1)由于 B∞=coker(1−xt:A[[t]][x]→A[[t]][x]), 这相当于验证映射1−xt:RHomA(A[[t]],C)→RHomA(A[[t]],C)是同构. 由于 A[[t]] 是紧投射 A■ 模, 上式关于 C 与余极限交换, 于是立刻化归到 C=BI, 于是又化归到 C=B. 此时由 B 离散, 能够具体算出 RHomA(A[[t]],B)=B[t−1], 其中 f∈B[t−1] 把 g∈A[[t]] 打到 fg 的常数项, t 在 B[t−1] 的作用是乘以 t 然后舍掉正次项. 这样 xt 便局部幂零, 即 B[t−1] 的每个元素都被 xt 的某次方零化. 于是 1−xt 是同构.
至此证明了
B■ 解析, 也顺便证明了
B 本身是
B-固态的. 尚需对
S∈ProFin 证
B■[S]=BI. 由
B 本身
B-固态, 得
BI 也是. 而
B■[S]=(B,A)■[S]⊗(B,A)■LB■=AI⊗AB⊗(B,A)■LB■,故只需证
coker(AI⊗AB→BI)⊗(B,A)■LB■=0.由于这个
coker 是
B∞ 模, 由以下命题立得结论.
记号同上. 对于 (B,A)■ 模或链复形 M, M⊗(B,A)■LB■=0 当且仅当 M 是 B∞ 模. 此时 M 的 B∞ 模结构唯一; 事实上, (B,A)■ 模中是 B∞ 模者关于 B∞ 模同态构成的范畴是 (B,A)■ 模范畴之满子范畴, 含入函子具有左伴随 B∞⊗(B,A)■L−.
证明. 唯一性比较容易, 先证. 由于 B∞⊗(B,A)■B∞=B∞, 如 M 是有 B∞ 模结构的 (B,A)■ 模, 那么 M=M⊗AA■ 为一些 B∞[S]⊗ALA■=B∞⊗(B,A)■L(B,A)■[S], S∈ExDisc 的平移的余极限, 故有 B∞⊗(B,A)■LM=M. 于是对这样的模 M,N, RHomB∞(M,N)=RHomB∞(B∞⊗(B,A)■LM,N)=RHom(B,A)■(M,N).对 idM 用上式即得唯一性.
再证「当」. 如 M 是 B∞ 模, 则上一段已经证明 M=M⊗(B,A)■LB∞, 故只需证B∞⊗(B,A)■LB■=0.为此只需证对任意 C∈D(B■), RHomB(B∞,C)=0. 注意这里 RHomB 也是 RHom(B,A)■, 而定理的证明中已经说 B∞ 是 D((B,A)■) 的紧对象, 故这个 RHom 与余极限交换, 于是可设 C 右有界. 这样就可以用一些 B■[S], S∈ExDisc 的直和来消解 C, 便化归到已证式 6.10.1.
最后证「仅当」. 实际上我们来证明对一般的
M,
cofib(M→M⊗(B,A)■LB■) 是
B∞ 模. 由于
M 是
B∞ 模当且仅当
M=M⊗(B,A)■LB∞, 该条件与余极限交换, 而
M 为一些
(B,A)■[S]=AI⊗AB,
S∈ExDisc 的平移的余极限, 故只需证
M=AI⊗AB 的情形. 此时由于
coker(AI⊗AB→BI) 是
B∞ 模, 上一段已经证明其
B-固态化为
0, 而
BI 为
B-固态, 故
BI 就是
AI⊗AB 的
B-固态化, 即
AI⊗AB⊗(B,A)■LB■=BI. 从而这个
cofib 就是
coker(AI⊗AB→BI), 是
B∞ 模.
这样便证明了定理 6.6.
以后介绍解析环余极限之后便可引入一般的 (A,R)■. 上面的蹩脚表达「(B,A)■ 模中是 B∞ 模者」实际上就是 (B∞,A)■ 模.
证明对 Z 上有限型环对的同态 f:(A,R)→(B,S), 有自然的解析环同态 f:(A,R)■→(B,S)■, 并描述伴随对 (f∗,f∗).
解析 • 英文 analytic
预解析 • 英文 pre-analyti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