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 是群 G, H<G 是子群. 对任意 g∈G, 称如下集合为一个左陪集: gH={gh∣∣h∈H}.
由于
H 是子群, 所以对任意
h∈H,
hH=1⋅H=H. 我们说明
g1H∩g2H=∅ 当且仅当
g1H=g2H. 实际上, 如果
g1H∩g2H=∅, 那么存在
h1,h2∈H, 使得
g1h1=g2h2. 所以,
g2=g1h1h2−1. 此时,
g2H=g1h1h2−1H=g1(h1h2−1H)=g1H.这表明
{gH}g∈G 是
G 的一个划分, 从而定义出等价关系
∼. 实际上,
g1∼g2 等价于
g1−1g2∈H.
我们定义左陪集的集合G╱H={gH∣∣g∈G},并称 [G:H]=∣∣G╱H∣∣ 为 H 在 G 中的指标.
类似地, 定义右陪集为: Hg={gh∣∣h∈H}.同样可以证明 {Hg}g∈G 是 G 的一个划分并定义了等价关系 ∼r. 实际上, g1∼rg2 等价于 g1g2−1∈H. 为了区别于左陪集的空间, 右陪集的集合记作: H╲G={Hg∣∣g∈G}.
我们今后基本上只处理左陪集的情形.
对任意的 gH 和 g′H, 如下映射为双射: gH→g′H, x↦g′g−1x.特别地, 若 H 是有限子群, 则其每个左陪集的元素个数均为 ∣H∣. 如果进一步 G 是有限群, 我们就有∣G∣=[G:H]∣H∣.
若 G 是有限群, 则其子群的元素个数整除 ∣G∣. 特别的, 对任意 g∈G, ord(g)∣∣G∣.
证明. 以上注记已经给出了第一部分的证明. 为了证明
ord(g)∣∣G∣, 只要考虑子群
H={1,g,⋯,gord(g)−1} 即可.
如果 G 是有限群, 则对任意的 g∈G, g∣G∣=1.
特别的, 考虑乘法群 (Z╱pZ)×, 其中, k⋅l=kl. 那么, 对任意的 k∈Z ((k,p)=1) , 由于 ∣∣(Z╱pZ)×∣∣=p−1, 在 (Z╱pZ)× 中我们有 kp−1=1, 即对任意的与 p 互素的整数 k, 有 kp−1≡1modp. 这是初等数论中的 Fermat 小定理.
H 是群 G 的子群. 如果对任意 g∈H, gHg−1=H, 其中, gHg−1={ghg−1∣∣h∈H}, 就称 H 是正规子群并记作 H⊲G.
为了验证 H 是正规子群, 只要对任意 h∈H,g∈G, 验证 ghg−1∈H: 因为我们显然有 ⋃g∈GgHg−1⊃H.
n⩾3, G=Dn. 那么, ⟨r⟩ 是正规子群而 ⟨s⟩ 不是正规子群.
群同态的核是正规子群, 即若 φ:G→G′ 是群同态, 则 Ker(φ)⊲G.
对任意 g∈G 和 h∈Ker(φ), 我们验证φ(ghg−1)=φ(g)φ(h)φ(g−1)=φ(g)⋅1⋅φ(g)−1=1.所以, ghg−1∈Ker(φ).
H 是群 G 的子群, 定义 H 在 G 中的正规化子为: NG(H)={g∈G∣∣gHg−1=H}.容证 NG(H) 是 G 的子群. 按定义, 我们有H⊲NG(H)<G.这是 G 的使得 H 在其中为正规子群的最大子群.
G 是群, K<H 是 G 的子群, 我们有[G:K]=[G:H][H:K].以上公式的证明是简单的集合计数.
G 是群,
H 为子群, 我们希望在
G╱H 上面定义乘法. 对左陪集
g1H 和
g2H, 自然的尝试是要求
g1H⋅g2H:=g1g2H.我们必须验证以上是良好定义的. 假设
g1′=g1h, 其中,
h∈H, 那么,
g1H=g1′H. 所以, 上述直观的定义还应该给出
g1H⋅g2H=g1′H⋅g2H:=g1′g2H=g1hg2H.为了保证两个公式给出了同样的陪集, 我们要保证
(g1g2)−1g1hg2=g2−1hg2∈H. 根据以上元素选择的任意性, 这等价于
H 是正规子群.
H⊲G 是正规子群. 在 G╱H 存在唯一的群结构, 使得自然的商映射π:G⟶G╱H是群同态. 另外, Ker(π)=H.
实际上, 左陪集的乘法定义为 g1H⋅g2H=g1g2H.
证明. 定义 G╱H 上乘法为 g1H⋅g2H=g1g2H, 这是良好定义的: 假设 g1′H=g1H, g2′H=g2H, 则存在 h1,h2∈H, 使得 g1′=g1h1,g2′=g2h2, 从而g1′g2′H=g1h1g2h2H=g1g2⋅∈Hg2−1h1g2⋅h2H=g1g2H.此时, π(g1⋅g2)=(g1⋅g2)H=g1H⋅g2H=π(g1)π(g2)所以, π 是群同态.
唯一性是明显的: 为了保证
π 是群同态, 必须有
π(1G)=1G╱H, 即
H 是
G╱H 中的单位元. 另外,
π(g1⋅g2)=π(g1)⋅π(g2) ⇔ g1H⋅g2H=g1g2H.这表明群的乘法结构由同态决定.
G 是群, H⊲G 是正规子群, φ:G→G′ 是群同态. 若 H<Ker(φ), 则存在唯一的群同态 φ:G╱H→G′, 使得 φ∘π=φ, 其中, π:G→G╱H 是自然的同态. 进一步, 我们还有群同构 φ:G╱Ker(φ)⟶≃Im(φ).
证明. 对任意的左陪集 gH, 定义φ(gH)=φ(g).对于 g′H=gH, 由于 g−1g′∈H⊂Ker(φ) 以及 H<Ker(φ), 有 φ(g−1g′)=1, 即 φ(g)=φ(g′), 这表明 φ 是良好定义的. 映射 φ 是群同态. 另外, 我们显然有 φ∘π=φ.
选取
H=Ker(φ), 我们显然有满射
φ:G╱Ker(φ)↠Im(φ).根据定义,
φ(g)=1 当切仅当
g∈Ker(φ), 所以该同态是单射, 从而为同构.
这是本课程中最基本和最经常用到的定理. 作为一个典型的应用, 我们证明
G 是群, g∈G, 那么 ⟨g⟩ 要么与 Z 同构, 要么与 Z╱nZ 同构, 其中, n=ord(g).
证明. 考虑群同态
φ:Z→G, 其中,
φ(m)=gm,
m∈Z. 那么,
φ(Z)=⟨g⟩. 如果
Ker(φ)={0}, 根据以上定理,
Z≃⟨g⟩; 否则,
Ker(φ)=nZ, 其中,
n 是
Ker(φ) 最小的正整数, 从而,
Z╱nZ≃⟨g⟩.
我们把与
Z╱nZ 同构的群称为
n-阶循环群, 把与
Z 同构的群称为
无限循环群. 上面的证明表明循环群 (即由一个元素生成的群) 只有这两种.
给定群同态 φ:H→G 和 ψ:G→G′. 如果 φ 为单射, 把它记作是1→H⟶φG;如果 ψ 为满射, 把它记作是G⟶ψG′→1;如果 Im(φ)=Ker(ψ), 把它记作是H⟶φG⟶ψG′.我们将经常用如下群同态的短正合列: 1→H⟶φG⟶ψG′→1,它表明 φ 是单射, ψ 是满射并且 Im(φ)=Ker(ψ). 比如说, 给定群同态 φ:G→G′, 我们有1→Ker(φ)→G⟶φIm(φ)→1.
G 是群, 考虑内自同构映射 Int:G→Aut(G). Aut(G) 中形如 Int(g) 形式的同构称作是 G 的内自同构, 它们组成的集合为 Int(G):=Im(Int)⊲Aut(G) 是正规子群. 实际上, 对任意的 g,h∈G,φ∈Aut(G), 我们有(φ∘Intg∘φ−1)(h)=φ(gφ−1(h)g−1)=φ(g)hφ(g)−1=Intφ(g)(h)。我们定义群 G 的外自同构群为: Out(G)=Aut(G)╱Im(Int).从而, 我们得到下述正合列1→Z(G)⟶G⟶IntInt(G)→1,(2.3.1)以及1→G⟶IntAut(G)→Out(G)→1.(2.3.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