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ubini 公式的一个应用
先补充 Fubini 公式的一个应用:
令 cn=m(B(1)⊂Rn) 为 Rn 中单位球的体积, 我们来计算所有的 cn. 对于 n⩾1, 我们令Ba′=B(1)∩{xn=a}.它的半径长为 1−a2
此时, 我们有
cn=m(B(1))=∫−11m(Bxn′)dxn=2∫01(1−xn2)2n−1cn−1dxn=2cn−1∫02πsinnθdθ.其中, 我们用了变元替换
xn=cosθ. 我们注意到,
In=∫02πsinnθdθ 是我们上个学期研究过的 Wallis 积分, 其中,
I2p=22p(p!)2(2p)!2π, I2p+1=(2p+1)!22p(p!)2.从而, 我们可以递归地计算
cn. 特别地, 我们有
c2n=n!πn.根据递归公示, 我们很容易证明
n→∞limcn=0.这说明当
n 变大时,
Rn 中单位球的体积趋于
0. 另外, 如果借助计算器的话, 我们可以很快看到
c5 是最大的.
我们上次课讲过, 如果给定函数图像 Γf, 那么它上面的积分可以用如下的公式来计算: ∫Γfφdσ=∫Rn−1φ(x,f(x))1+∣∇f(x)∣2dx.
我们现在来看几个经典的例题:
考虑 S2⊂R3 是标准的单位球面, 对于 a,b∈[−1,1], 我们令S2(a,b)={(x,y,z)∈S2∣∣a⩽z⩽b}.我们令 C 为与 z-轴平行的圆柱面, 并且这个圆柱面的直径是 2 (恰好可以套在 S2 上) . 对于 a,b∈[−1,1], 我们令C(a,b)={(x,y,z)∈R3∣∣x2+y2=1,a⩽z⩽b}.
这是两个平行的平面在
S2 或者
C 上所截出的带状区域 (图中的灰色区域) . Archimedes 的一个著名定理说,
S2(a,b) 的面积和
C(a,b) 的面积相等. 我们来证明这个命题.
我们不妨假设 a=0,b>0 (从这一点出发很容易证明 Arichmedes 的定理, 这是因为我们将看到 C(a,b) 的面积正比于 b−a) , 此时, S2(a,b) 可以写成函数的图像: S2(0,b)={(x,y,z)∈R3∣∣z=1−x2−y2,1⩾x2+y2⩾1−b2}.此时, f(x,y)=1−x2−y2, 所以dσ=1+∣∇f(x)∣2dxdy=1−x2−y21dxdy.所以, σ(S2(0,b))=∫1⩾x2+y2⩾1−b21−x2−y21dxdy=∫1−b21∫02π1−r21rdθdr=2π∫1−b211−r21rdr=π∫1−b211−t1dt=−2π1−t∣∣1−b21=2πb.
现在计算 C(0,b) 的面积, 由对称性, 我们把 x 看成是 y 和 z 的函数, 有对称性, 我们假设 x⩾0, 所以, 只要算如下图形的面积即可: C+(0,b)={(x,y,z)∈R3∣∣x=1−y2,−1⩽y⩽1,0⩽z⩽b}.所以, 我们有 f(y,z)=1−y2, 从而, dσ=1−y21dydz.所以, σ(C+(0,b))=∫[−1,1]×[0,b]1−y21dydz=b∫−111−y21dy=bπ.从而, σ(C(0,b))=2σ(C+(0,b))=σ(S2(0,b)).
我们还可以采取参数化的形式来计算 S2(a,b) 的面积, 比如说, 我们可以利用球面坐标系: Φ:(0,π)×(0,2π)→S2, (θ,φ)↦(sin(θ)cos(φ),sin(θ)sin(φ),cos(θ)).
由于
z=cosθ, 所以
S2(a,b) 由
θ∈[arccosb,arccosa] 所定义. 此时, 我们有
tJac(Φ)=(cosθcos(φ)−sinθsin(φ)cosθsin(φ)sinθcos(φ)−sinθ0) ⇒ detGΦ=sin2θ.所以,
dσ=sinθdθdφ, 从而
σ(S2(0,b))=∫(0,π)×(0,2π)sinθdθdφ=2π∫arccosbarccosasinθdθ=2π(b−a).我们可以类似地计算 C(0,b) 的面积, 考虑参数化Φ:(0,2π)×(a,b)→σ(C(0,b)), (θ,s)↦(cos(θ),sin(θ),s).从而, tJac(Φ)=(−sinθ0cosθ001) ⇒ detGΦ=1.所以, dσ=dθds, 从而σ(C(0,b))=∫(0,2π)×(a,b)dθds=2π(b−a).
Stokes 公式
我们先给出 Stokes 公式的第一个证明, 其想法是把整体的公式转换为局部上的公式. 为此, 我们先证明一种特殊形式的单位分解定理, 这是一个技术性的引理.
我们在上个学期作业七习题 F 中 (截断函数部分) 构造了函数 ψ(x)∈C∞(R), 使得 ψ(x)⩾0, 在 [−1,1] 上恒为 1, 在 [−2,2] 之外恒为零. 另外, 这个 ψ 还是偶函数, 并且在 [1,2] 之间是单调下降的.
我们现在来构造 Rn 上的光滑截断函数 φ(x)∈C∞(Rn), 其中φ(x)=ψ(x12+⋯+xn2)=ψ(r2).
很明显, φ 只依赖于变量 r, 它半径为 2 的球之外恒为 0, 在半径为 1 的球之上恒为 1 并且这是一个对于半径 r 递减的函数.
我们还可以构造 Rn 上的光滑截断函数 χ(x)∈C∞(Rn), 其中χ(x)=ψ(x1)ψ(x2)⋯ψ(xn).
很明显, 这个函数是光滑的正函数, 它在一个中心在原点并且边长为 2 的正方体上恒为 1, 在中心在原点并且边长为 4 的正方体之外恒为 0.
我们强调, 这类函数具体构造并不重要, 我们只用上面所列举的几条性质.
我们要构造一个与格点 Zn⊂Rn 相容的单位分解. 为此, 首先定义 Rn 上的函数: F(x)=(k1,⋯,kn)∈Zn∑χ(x1+k1,⋯,xn+kn).这个函数是良好定义的: 对于给定的 x=(x1,⋯,xn)∈Rn, 这是一个有限和, 因为当某个 ∣ki+xi∣⩾2 时, χ(x1+k1,⋯,xn+kn)=0, 所以, 有贡献的项只是 Zn 与中心在 x 处边长为 4 的正方体中的格点, 这自然是一个有限集.
特别地, F 是光滑函数并且以 Zn 为周期的周期函数, 即对任意的 (k1,⋯,kn)∈Zn, 我们有F(x1+k1,⋯,xn+kn)=F(x1,⋯,xn).
另外, 根据 χ 的构造, 对任意的 x, 我们都有 F(x)>0. 据此, 对每个 k=(k1,⋯,kn)∈Zn, 我们可以定义Fk(x1,⋯,xn)=F(x)χ(x1−k1,⋯,xn−kn),我们得到了一组有紧支集 1的光滑函数 Fk, 使得对任意的 x∈Rn, 我们有k∈Zn∑Fk(x)=1.对任意的 k∈Z, Fk 在某个中心在格点上面并且边长为 4 的正方体之外恒为 0 (本来在某个小一点的正方体上恒为 1 的性质由于除以 F 所以不再成立) .
我们现在任意固定一个 (很大的) 正整数 N⩾1. 对每个 k∈Z, 我们定义χk(x)=Fk(2N+1x).那么, χk 在某个边长为 2−N 的正方体上恒为 1, 把这个正方体扩大一倍之后 (边长为 2−N+1) , χk 在这个大正方体之外恒为 0. 特别地, 这两个正方体的中心落在 2−N+1Zn 中 (这是更密的格点) . 我们自然还有k∈Zn∑χk≡1.综合上面的讨论, 我们得到了如下的单位分解定理, 其中, 所谓的单位分解, 指的是把 1 这个单位函数分解成若干函数的和:
对任意的 N⩾1, 令 ΓN=2−(N+1)Zn. 那么, 存在一族有紧支集的非负的光滑函数 {χk(x)}k∈ΓN, 满足如下的两个条件:
1) | 对任意的 k∈ΓN, suppχk 落在以 k 为中心边长为 2−N+1 的正方体中; |
3) | 常值函数 1 可以分解为: 1=k∈ΓN∑χk. |
为了证明 Stokes 定理, 我们还需要技术性的引理. 这个引理实际上大有渊源, 它和 Dirac δ-函数有关, 我们会在下个学期的课程中经常用到这个引理.
假设 χ(x) 是 R1 上的有紧支集的光滑函数, 我们假设 ∫R1χ(x)dx=1. 那么, 对任意的连续函数 f(x), 我们都有ε→0+lim(∫Rε1χ(εx)f(x)dx)=f(0).
证明. 我们假设
supp(χ)⊂[−M,M]. 根据变量替换公式, 对任意的
ε>0, 我们有
∫Rε1χ(εx)dx=1.为了证明引理所要求的极限, 我们做差:
∣∣∫Rε1χ(εx)f(x)dx−f(0)∣∣=∣∣∫Rε1χ(εx)f(x)dx−f(0)∫Rε1χ(εx)dx∣∣=∣∣∫Rε1χ(εx)(f(x)−f(0))dx∣∣=∣∣∫−εMεMε1χ(εx)(f(x)−f(0))dx∣∣.由于
f 在
0 处连续, 所以对任意的
ϵ>0, 存在
δ>0, 使得当
∣x∣<δ 时,
∣f(x)−f(0)∣<ϵ. 所以, 当
ε<Mδ 时, 上面的积分可以被下面的积分控制:
∣∣∫Rε1χ(εx)f(x)dx−f(0)∣∣⩽∫−εMεMε1χ(εx)ϵdx=ϵ.所以, 所要证明的极限成立.
为了能够正确地陈述与证明 Stokes 公式, 我们需要引入 Rn 中的 (有界) 带边的光滑区域 (或者 C1-光滑) 的概念. 很多教科书上在 Stokes 的证明方面语焉不详, 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没有正确地引入概念.
给定 Rn 中的紧集 Ω⊂Rn, 我们假设对任意的 x∈Ω, 如下两种情况必居其一:
1) | x 是一个内点, 即存在开集 U⊂Ω, 使得 x∈U; |
2) | x 是一个边界点, 即存在开集 U⊂Rn, x∈U, 存在开集 V∈Rn, 存在微分同胚 Φ:U→V, 其中 U 上的坐标我们用 x1,⋯,xn 表示, V 上的坐标我们用 y1,⋯,yn 表示使得 ∘ | Φ(U∩Ω)=V+=V∩{(y1,⋯,yn)∣yn⩾0}; | ∘ | Φ(x) 的 yn 坐标是 0. |
|
那么, 我们把 Ω 称做是一个有界带边光滑区域. 我们总是约定 Ω 的内点的集合非空.
根据定义, 一个边界点绝对不能是内点, 因为它的任何一个领域都与 Ωc 相交. 我们将 Ω 所有内点的集合记为 Ω˚, 边界点的集合记作 ∂Ω. 所以, Ω=Ω˚∪∂Ω 并且 Ω˚∩∂Ω=∅.
在边界点的定义中, Φ 将边界点映射到 V+ 的边界上, 即 Φ−1(V+∩{yn=0}})⊂∂Ω.
实际上, ∂Ω 是余维数为 1 的光滑子流形. 证明是直截了当的: 局部上 (在上述定义中的 U 中) , x∈∂Ω 都被一个微分同胚映射成了 V 中 yn=0 的点, 按照子流形的定义, 这是 n−1 维的子流形.
对于
Rn 中的余维数为
1 的光滑子流形
M, 对任意的
x∈M, 我们可以找到两个单位长的 (法) 向量
±ν, 使得它们和
TxM 是垂直的.
假设 Ω 是一个有界带边光滑区域. 对于任意的 p∈∂Ω, 存在唯一的 ν(p)∈TpRn=Rn, 使得
1) | 这是 ∂Ω 的单位法向量, 即 ν(p)⊥Tp∂Ω 并且 ∣ν(p)∣=1; |
2) | 这个向量指向 Ω 的外部, 即存在 ε>0, 使得对任意的 t∈(0,ε), p−tν(p)∈Ω. |
我们称 ν(p) 是 Ω 在 p∈∂Ω 处的单位外法向量.
证明. 按照定义, 存在开集
p∈U⊂Rn,
V∈Rn 和微分同胚
Φ:U→V, 使得
x∈U 并且
Φ(∂Ω∩U)=V∩{yn=0} 并且
Φ(U∩Ω)=V+. 如果我们令
f:U→R, x↦f(x)=Φ∗yn=yn(Φ)=Φn(x),其中
Φ(x)=(Φ1(x),⋯,Φn(x)). 那么,
f 的零点集就定义了
∂Ω 而且
Ω={x∈U∣∣f(x)⩾0}.此时, 我们任意选取
n(p), 使得
n(p)⊥Tp∂Ω 并且
∣n(p)∣=1. 为了决定到底哪一个
±n(p) 是外法向量, 利用如下的性质
∇n(p)f(p)=0.(否则对任意的
v∈Rn,
∇vf=0, 从而
df(p)=0, 矛盾) 通过选取
n 前面的符号, 我们要求
(∇ν(p)f)(p)<0. 此时, 对较小的
ε>0, 对任意的
t∈(0,ε), 我们有
f(p−tν(p))=f(p)−t(∇ν(p)f)(p)+O(t2)>0.这表明
p−tν(p)∈Ω.
假设 Ω 是一个有界带边光滑区域, 对任意的 x∈∂Ω, 我们都可以唯一地指定它的外法向量 ν(x), 所以, 我们有映射ν:∂Ω→Rn, x↦ν(x).这实际上是光滑子流形 ∂Ω 上定义的光滑函数: 这是因为每个余 1 维子流形局部上都可以写成函数图像的形式 2, 从而我们可以用下面例子的结论.
给定 Rn 上的光滑函数 f:Rn→R, 我们把 Ω⊂Rn+1 定义为 f 的图像 Γf 下的区域 (下面图中的灰色区域) , 即Ω={(x,xn)∣∣x∈Rn,xn∈R,xn+1⩽f(x)}.我们计算 Ω 的单位外法向量 (我们注意到 Ω 不是有界区域, 但是这不影响我们计算法向量) .
证明. 很明显,
∂Ω=Γf. 给定
(x,f(x))∈∂Ω, 其中
x∈Rn, 我们已经计算过
T(x,f(x))∂Ω=span{e1,⋯,en}, 其中 ei=(第 i 个位置处为 1,其余为 00,⋯,0,1,0,⋯,0,∂xi∂f(x)).据此, 这个点处的单位外法向量必然是
ν=±(1+∣∇f∣2)211(−∇f,1)我们现在确定
ν 的符号: 考虑
h(x1,⋯,xn)=xn+1−f(x1,⋯,xn), 那么,
Ω=h−1((−∞,0]). 为了保证
ν 是外法向量, 我们需要
∇νh>0. 我们计算
∇(1+∣∇f∣2)21(−∇f,1)h=(1+∣∇f∣2)21.所以,
ν=(1+∣∇f∣2)211(−∇f,1).特别地, 此时,
ν 对
x 是光滑依赖的.
我们现在叙述并证明 Stokes 公式:
假设 Ω 是一个有界带边光滑区域, ν(x)=(ν1(x),⋯,νn(x)) 为 ∂Ω 的单位外法向量, dσ 为 ∂Ω 上的曲面测度. 对任意的 φ∈C1(Rn,C), 我们有∫Ω∂xi∂φ(x) dx=∫∂Ωφ(x)νi(x) dσ.如果用向量值的函数来写, 我们有∫Ω∇φdx=∫∂Ωφ⋅νdσ.
证明. 证明分为四步, 前两步是准备工作:
第一步, 把 ∂Ω 写成若干个函数图像的并.
对于每个 x∈∂Ω, 存在开集 Ux⊂Rn, 使得 x∈Ux, ∂Ω∩Ux 是函数的图像, 即在 Ux 上, 存在 k⩽n, 使得 ∂Ω 形如∂Ω∩Ux={(x1,⋯,xn)∣∣xk=f(x1,⋯,xk−1,xk+1,⋯,xn)}.由于 ∂Ω 是紧集, 所以存在有限个 Ux1,⋯,Uxm, 使得 ∂Ω=Ux1∪⋯∪Uxm.
特别地, 对于足够大的 N>0, 如果一个边长为 2−N+1 的正方体 Q 与 ∂Ω 的交非空, 那么, 存在 xi, 使得 Q⊂Uxi. (请参考上学期第 11 次课关于 Lebesgue 数的讨论)
第二步, 函数的局部化.
首先观察到, Stokes 公式的左右两边对于 φ 都是线性的. 我们利用单位分解将 φ 限制到更小的开集上去: 对任意的 N⩾1, 我们有一族有紧支集的非负的光滑函数 {χk(x)}k∈ΓN, 其中 ΓN=2−(N+1)Zn, 使得对每个 k∈ΓN, suppχk 落在以 k 为中心边长为 2−N+1 的正方体中并且: 1=k∈ΓN∑χk.从而, φ=k∈ΓN∑=φk(x)χk(x)φ(x).此时, 每个 φk 在以 k 为中心边长为 2−N+1 的正方体之外恒为 0. 由于 Ω 是紧集, 所以上述支集与 Ω 相交的函数的个数是有限个, 所以, 我们只要对这些函数来证明即可. 我们仍然用 φ 表示 φk, 上面的讨论容许我们假设 supp(φ) 落在一个边长为 2−N+1 的正方体 Q 中.
第三步, 正方体 Q 与边界 ∂Ω 不相交的情况: Q⊂Ω˚.
此时, 由于 φ 在 Q 之外恒为 0, 从而 ∂xi∂φ 在 Q 之外也恒为 0, 所以, 我们可以把积分限制到 Q 上: ∫Ω∂xi∂φdx=∫Q∂xi∂φdx,其中, dx=dx1⋯dxn. 我们不妨假设 Q=I1×I2×⋯×In, 其中, Ii=[ai,bi]. 所以, 根据 Fubini 公式和 Newton-Leibniz 公式, 我们得到∫Q∂xi∂φdx=∫I1×⋯×Ii×⋯×In(∫aibi∂xi∂φdxi)dx1⋯dxi⋯dxn=∫I1×⋯×Ii×⋯×Inφ(x1,⋯,bi,⋯,xn)−φ(x1,⋯,ai,⋯,xn)dx1⋯dxi⋯dxn.上面表达式中, 一个符号上面加上 表示这个符号不在那里. 由于 φ 的支集在 Q 中, 所以φ(x1,⋯,bi,⋯,xn)=φ(x1,⋯,bi,⋯,xn)=0.从而上面的积分为 0. 另外, 由于 ∂xi∂φ 在 ∂Ω 上为 0, 所以此时 Stokes 公式成立.
第四步, 正方体 Q 与边界 ∂Ω 相交的情况: Q∩Ω˚=∅, 此时, 我们可以假设 Q⊂Uxj, 其中, Uxj 是第一步中构造的开集.
由于 ∂Ω∩Uxj 为函数的图像, 我们不妨假设∂Ω∩Uxj={(x1,⋯,xn−1,xn)∣∣xn=f(x1,⋯,xn−1)}.我们还假设 Ω 是函数图像下的部分, 即 xn⩽f(x1,⋯,xn−1). 我们定义ρ(x1,⋯,xn)=f(x1,⋯,xn−1)−xn.并且选取函数光滑递增的单变量实函数 θ(x): θ(x)={1, 0, x⩾1;x⩽−1.(函数的存在性请参考上个学期作业七习题 F) 我们知道, 当 ε→0 时, 我们有函数的逐点收敛: θ(ερ(x))⟶1Ω∩Q.根据 Lebesgue 控制收敛定理, 我们有∫Ω−∂xi∂φ(x)dx=∫Q−∂xi∂φ(x)dx=Lebesgueε→0lim∫Q−∂xi∂φ(x)θ(ερ(x))dx=ε→0lim∫Qε1θ′(ερ(x))∂xi∂ρ(x)φ(x)dx.最后一个等号我们利用 Fubini 公式可以对 xi 变量进行分部积分, 这和第三步中的计算一模一样.
为了可以利用 Newton-Leibniz 公式, 我们构造一个微分同胚 (坐标变换) 把
Ω∩Q 变成矩形. 我们变量替换
H:Ω∩Q→R−n={(y1⋯,yn)∣∣yn⩽0}, ⎝⎛x1⋯xn−1xn⎠⎞↦⎝⎛y1⋯yn−1yn⎠⎞=⎝⎛x1⋯xn−1xn−f(x1,⋯,xn−1)⎠⎞.显然, 我们有
JH≡1, 利用换元积分公式, 我们有
∫Ω−∂xi∂φ(x)dx=ε→0lim∫Qε1θ′(εyn)(∂xi∂ρ)(H−1(y))φ(H−1(y))dy=Fubiniε→0lim∫I1×⋯×In−1(∫Inε1θ′(εyn)(∂xi∂ρ)(H−1(y))φ(H−1(y))dyn)dy1⋯dyn−1.蓝色项具有特殊的形式. 注意到
θ′(yn) 这个函数的积分为
1, 所以, 根据我们证明的第二个技术性引理 (Dirac
δ-函数) , 我们就有
ε→0lim∫Inε1θ′(εyn)(∂xi∂ρ)(H−1(y))φ(H−1(y))dyn=(∂xi∂ρ)(H−1(y1,⋯,yn−1,0))φ(H−1(y1,⋯,yn−1,0)).我们注意到,
yn=0 实际上就是超曲面
∂Ω. 为了书写简单, 我们令
Q′=I1×⋯×In−1,
x′=(x1,⋯,xn1). 所以, 根据 Lebesgue 控制收敛定义 (交换积分和极限) , 我们有
∫Ω−∂xi∂φ(x)dx=∫Q′(∂xi∂ρ)(H−1(y1,⋯,yn−1,0))φ(H−1(y1,⋯,yn−1,0))dy1⋯dyn−1=∫Q′(∂xi∂ρ)(x1,⋯,xn−1,xn)∣∣ρ=0φ(x1,⋯,xn)∣∣ρ=0dx1⋯dxn−1=∫Q′(∂xi∂ρ)(x′,xn)∣∣∂Ωφ(x′,f(x′))dx′=∫Q′1+∣∇f(x′)∣21(∂xi∂ρ)(x′,xn)∣∣∂Ωφ(x′,f(x′))1+∣∇f(x′)∣2dx′.我们注意到,
φ(x′,f(x′))1+∣∇f(x′)∣2dx′ 就是
∂Ω 的曲面测度
dσ. 另外, 根据之前的计算,
ν=(1+∣∇f∣2)211(−∇f,1),所以,
1+∣∇f(x′)∣21(∂xi∂ρ)(x′,xn)∣∣∂Ω=−νi.上式就可以写成
∫Ω−∂xi∂φ(x)dx=∫∂Ω−νiφdσ.这就对这种情况证明了 Stokes 公式, 从而命题得证.
上述证明的一个和核心想法是把函数 φ 拆成支集很小的函数的和来进行证明而不是把 Ω 拆成更小的集合! 也就是说, 把 Ω 分成小块是更直观的看法, 但是为了实现这个想法, 我们应该走到函数的层次上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