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oth 的三项等差数列定理: Fourier 级数的另一个应用
我们给出 Fourier 级数的基本思想的另一个应用. 经典的 Roth 三项等差数列定理讲的是:
任给自然数的集合 A⊂Z⩾0, A 在自然数中的上密度定义为ρ(A)=n→∞limsupn∣{x∈A∣x⩽A}∣.如果 ρ(A)>0, 那么 A 中一定包含 3 项的等差数列, 即存在 x,y,z∈A, 使得 y−x=z−y.
假设 x<z<y 是这样的一个等差数列, 那么, x+y=2z; 反之, 在整数集中, x+y=2z 意味着 {x,z,y} 构成等差数列.
我们将证明这个定理的一个量化形式 (Roth 的定理是下面命题的推论) , 即
存在常数 C>0 (C=99 就可以) , 使得对任意给定 δ>0, 只要N>eeCδ−1,对任意的 A⊂{0,1,⋯,N−1}, 如果 ∣A∣⩾δN, 那么 A 中必然有 3 项的等差数列.
在后面的证明中, 我们假设 N 是奇数 (纯技术性假设) .
离散集合 {0,1,2,⋯,N−1} 上的 Fourier 级数
给定自然数 N, 我们令 TN={0,1,2,⋯,N−1}, 这是 Z 在除 N 的意义下的一个完全剩余类 (余数的集合) . 我们现在考虑 Z 上以 N 为周期的函数 f (复值函数) , 即 f(x+N)=f(x), 其中 x∈Z. 这个函数可以被看作是 TN 上的函数.
很明显, TN 上复值函数的全体是有限维复线性空间, 我们把它记做 L2(TN). 另外, dimCL2(TN)=N. 在 L2(TN) 我们可以定义如下自然的内积: (f,g)=N1x=0∑N−1f(x)g(x).与 Fourier 级数类似, 我们有一组标准正交基: {eiN2πikx∣∣k=0,1,⋯,N−1} (请自己验证这一点) .
对任意的 f∈L2(TN), 我们定义 f 的 Fourier 变换: f:TN→C, f(k)=x=0∑N−1f(x)e−N2πikx.
对任意的 f,g∈L2(TN), 我们定义它们的卷积: f∗g(x)=y=0∑N−1f(x−y)g(y).
我们总结关于 Fourier 变换和内积的性质:
1) | 我们有 Fourier 逆变换公式 (用 Fourier 系数来写出函数本身) : f(x)=N1k=0∑N−1f(k)eN2πikx. 实际上, 上面的表达式可以写成f=k=0∑n−1(f,eiN2πikx)eiN2πikx.这就是在内积空间中把向量用标准正交基来表示. |
2) | 勾股定理仍然成立: N1k=0∑N−1∣f(k)∣2=x=0∑N−1∣f(x)∣2.根据 1) 中的表达式, 我们应该有(f,f)=k=0∑N−1∣∣Nf(k)∣∣2.整理即得. |
3) | 在差一个常数的意义下, Fourier 变换保持内积, 即(f,g)=N(f,g) ⇔ N1k=0∑N−1f(k)g(k)=x=0∑N−1f(x)g(x). 根据 1) 和 eN2πikx 之间的相互正交性, 我们有(f,g)=(k=0∑N−1Nf(k)eN2πikx,ℓ=0∑N−1Ng(ℓ)eN2πiℓx)=k=0∑N−1ℓ=0∑N−1Nf(k)Ng(ℓ)ℓ=k(eN2πikx,eN2πiℓx)=k=0∑N−1Nf(k)Nk(ℓ)=N1(f,g). |
4) | 在频率空间来看, 卷积就是正常的乘法: f∗g=f⋅g.我们利用 Fubini 公式 (交换求和顺序) : f∗g(k)=x=0∑N−1(y=0∑N−1f(x−y)g(y)e−N2πikx)=x=0∑N−1y=0∑N−1f(x−y)e−N2πik(x−y)g(y)e−N2πiky=y=0∑N−1(x=0∑N−1f(x−y)e−N2πik(x−y))g(y)e−N2πiky=y=0∑N−1f(k)g(y)e−N2πiky=f(k)⋅g(k). |
5) | 卷积之后的 L2 范数: N1k=0∑N−1∣f(k)∣2∣g(k)∣2=x=0∑N−1∣f∗g(x)∣2.这是前面几个结论的直接推论. |
Roth 定理的 Fourier 化
现在给定 A⊂TN, ∣A∣=δN, 我们用 N 表示 A 中的 3 项的等差数列的数目 (总假定公差不是 0) . 我们现在 mod N 的意义下考虑三项等差数列的方程x+y≡2z mod N ⇔ z−x≡y−z mod N.我们想要在 A3⊂TN3 中来找到 (x,y,z), 使得上面的方程成立. 为此, 我们定义N1=∣∣{(x,y,z)∈A3∣x+y≡2z mod N}∣∣.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 N1 上, 暂且不考虑它与 N 之间的关联. 根据频率函数之间的正交性, 我们有N1=x∈A∑y∈A∑z∈A∑N1k=0∑N−1e−N2πik(x+y−2z).这是因为如果当 x+y≡2z mod N 时, 对 k 求和给出零. 所以, N1=x∈TN∑y∈TN∑z∈TN∑N1k=0∑N−1e−N2πik(x+y−2z)1A(x)1A(y)1A(z)=N1k=0∑N−1((x∈TN∑e−N2πikx1A(x))(y∈TN∑e−N2πiky1A(y))(z∈TN∑eN2πi2kz1A(z)))=N1k=0∑N−11A(k)21A(−2k),其中 1A 是集合 A⊂TN 的示性函数. 利用 1A(0)=δN, 最终, 我们得到如下的等式: N1=δ3N2+N1k=1∑N−11A(k)21A(−2k).
我们有如下两个直观 (并不直观的直观) :
1) | 上面计数问题的首项有可以利用随机性给出如下的解释: 假设 A 在 N 中是随机选取的, 也就是说我们随机地从 0,1,⋯,N−1 中选取数, 以概率为 δ 地机会选到了 A. 此时, x 和 z 可以随便从 A 中挑选, 所以一共有 δ2N2 种选择, 此时 y=2z−x 还要落在 A 中, 这个概率就只有 δ, 所有一共有 δ3N2 种选择. 根据这种看法, 如果 A 在 TN 中是非常均匀分布的, 那么我们期盼有很多三项 mod N-等差数列 (大约有 δ3N2 个) . |
2) | 假设 A⊂TN 是随机分布的 (不管怎么定义) , 当 N 很大的时候, 如果把 A 看成是 TN 中的数列, 我们直观上可以认为它们是等分布的, 根据 Weyl 的等分布判据, 1A 这个函数的 Fourier 系数 (任意一个非零系数) 是 o(∣A∣) 的, ∣A∣ 算是这个序列的项数. |
3) | 假设 1A 的非零 Fourier 系数很小, 即存在 ε>0 很小, 使得对任意的 k=0, 我们都有 ∣1A(k)∣⩽εN. 此时, 我们有∣∣k=1∑N−11A(k)21A(−2k)∣∣⩽(k=0max∣1A(−2k)∣)k=1∑N−1∣1A(k)∣2⩽εNk=0∑N−1∣1A(k)∣2=εδN2.所以, 如果 ε 足够的小, 我们就得到N1⩾δ3N2−εδN2=δN2(δ2−ε)>0.那么, N1 是大于 0 的 (实际上有 δ3N2 那么多, 如果 ε≈0.5×δ2) . |
根据上面的讨论, 我们引入如下概念:
给定 TN 的子集 A. 如果存在 ε>0, 使得对任意的 k=0, 都有∣1A(k)∣⩽εN,我们就称 A 是 ε-随机的或者是 ε-等分布的.
我们现在给出 Roth 定理证明的梗概. 有两种情形需要处理:
1) | A 是随机分布的. 我们先证明有很多三项的 mod N-等差数列, 然后在证明等差数列也存在. |
2) | A 的分布不随机. 在这个条件下, 我们证明能在 TN 中 (不是 A 中) 找到很长的一个等差数列 P1, 使得 A1=A∩P1 在 P1 中的密度要相对于 A 在 TN 中的密度大一些, 即存在 ε′>0 只依赖于 δ, 使得∣A1∣⩾(δ+ε′)∣P∣,我们把 TN 替换为 P, 把 A 替换为 A1. 此时, 子集密度增长了 ε′. |
我们不停地进行 2) 这个操作: 如果 1) 在某一步成立, 我们就完成了 Roth 定理的证明; 否则, 经过 m 次之后, 最终导致某个 Am (m≫1) 在 Pm 的密度 >1, 矛盾.
A 是相对随机分布的情形: ∣1A(k)∣⩽εN, 其中 ε<81δ2
在这种情况下, 根据前面的计算, 我们有N1⩾δ3N2−εδN2⩾87δ3N2.其中, N1 是三项的 mod N-等差数列的个数, 我们想得到真正的三项等差数列的个数的下界估计.
我们有如下的观察:
令 A31=A∩[3N,32N), 如果 x,z∈A31, 那么满足 x+y≡2z mod N 的 y∈A, 一定满足 x+y=2z.
所以, 我们令N0=∣∣{(x,y,z)∈A3∣∣x+y=2z}∣∣,N2=∣∣{(x,y,z)∈A31×A×A31∣∣x+y≡2z mod N}∣∣.那么N0⩾N2.利用三角函数之间的相互正交性, 我们仿照 N1 的计算, 就有N2=x∈A31∑y∈A∑z∈A31∑N1k=0∑N−1e−N2πik(x+y−2z)=N1k=0∑N−11A31(k)1A(k)1A31(−2k)=δ∣∣A31∣∣2+N1k=1∑N−11A31(k)1A(k)1A31(−2k).我们对后一项进行下面的控制 ( N 是奇数, 所以 k↦−2k 是 TN 到自身的双射 (mod N) ) : ⩽⩽=⩽=∣∣k=1∑N−11A31(k)1A(k)1A31(−2k)∣∣k=0max∣1A(k)∣×k=1∑N−1∣∣1A31(k)1A31(−2k)∣∣εN(k=1∑N−1∣∣1A31(k)∣∣2)21(k=1∑N−1∣∣1A31(−2k)∣∣2)21 εNk=1∑N−1∣∣1A31(k)∣∣2εNk=0∑N−1∣∣1A31(k)∣∣2εN2∣A31∣.从而, N2⩾δ∣∣A31∣∣2−εN∣A31∣⩾δ∣∣A31∣∣2−8δ2N∣A31∣.最终, 我们得到N0⩾δ∣∣A31∣∣(∣A31∣−8δN).我们根据 A31 的元素数目的多少, 作以下的考虑:
• | 假设 ∣A31∣⩾41δN. 此时, 我们有N0⩾321δ3N2. 我们注意到 N0 中可能还计算了公差是零的三项等差数列 (即 x=y=z) , 这样的等差数列个数至多有 ∣A∣=δN 个, 所以, N⩾321δ3N2−δN=δN(321δ2N−1). 所以, 为了保证有三项等差数列, 我们总是假设 N>33δ−2, 此时, N⩾321δN>0. |
• | 假设 ∣A31∣<41δN. 根据定义, A31=A∩[3N,32N). 我们考虑两个等差数列 P1=[0,3N) 和 P2=[32N,N) (中的整数) , 从而∣A∩P1∣+∣A∩P2∣⩾43δN.所以至少有一个数列, 不妨设是 P=P1, 使得 ∣A∩P∣⩾83δN. P 中的元素个数不超过 3N 个, 从而, A∩P 在 P 中的占的比例至少是83δN÷31N=δ+81δ. |
作为总结, 我们证明了
假设 N 是奇数, A⊂{0,1,⋯,N−1}, ∣A∣⩾δN 并且 N>33δ−2. 如果 A 中不含三项等差数列, 那么如下两种情形必居其一:
(a) | 对任意的 ε⩽8δ2, A 在 {0,1,⋯,N−1} 中不是 ε-随机的; |
(b) | 存在一个长度至少是 31N 的等差数列 P, 使得∣A∩P∣⩾δ(1+81)∣P∣.即 A 在 P 中密度比以前增长了至少 12.5%. |
A 不是相对随机分布的情形: 对任意的 ε<81δ2, 存在 k=k(ε)=0, 使得 ∣1A(k)∣>εN
先证明一个引理:
对于任意的 f,g∈L2(TN), 我们有∣f(k)∣∣g(k)∣⩽x∈TN∑∣∣y∈TN∑f(y)g(y−x)∣∣.
证明. 令
F(x)=y∈TN∑f(y)g(y−x), 我们计算它的 Fourier 系数 (和卷积的 Fourier 系数的计算一样) :
F(k)=x∈TN∑y∈TN∑f(y)g(y−x)e−N2πikx=x∈TN∑y∈TN∑f(y)g(y−x)eN2πik(x−y)e−N2πiky=y∈TN∑f(y)e−N2πiky⋅(x∈TN∑g(y−x)eN2πik(x−y))=f(k)g(k).根据
∥F∥L∞⩽∥F∥L1 (因为
∣∣F(k)∣∣⩽x=0∑N−1∣F(x)∣.) , 我们就得到了结论.
这个不等式表明 (利用抽屉原理) , 如果 f 和 g 在某个共同的频率上都是大的 (⩾cN) , 那么 f 和 g 的某个平移的内积就会很大 (⩾c2) .
我们的目标是说明在此情形下 (即上面引理 A 中的 (a) 情形) , 上一步引理中的 (b) 也成立 (密度的增长可能比 12.5% 要少) , 即我们要找一个 L 项等差数列 P0 (公差为 d) , 使得 ∣A∩P0∣⩾(δ+ε′)∣P0∣, 其中 L 要相对比较大. 当 ε 给定的情况下, 我们将会取 ε′=41ε, 所以, 根据 ε<81δ2, 我们知道 δ 将增长 O(δ2).
我们分两步来完成这个情况的分析:
第一) | 对任意的非零频率 k=0, 我们都能找到 TN 中的准等差数列 (mod N 的意义下) : B={ξi}i=1,2,⋯,m+m′,其中0⩽ξ1<ξ2<⋯ξm⩽N−1, 0⩽ξm+1<ξm+2<⋯<ξm+m′⩽N−1,并且除了 i=m 之外, ξi+1=ξi+d; ξm+1=ξm+d−N, d(m+m′)⩽N−1, 使得该准等差数列的项数m+m′⩾41N而且∣1B(k)∣⩾21∣B∣. 现在证明上面的论述: 对于固定的 k, 我们知道存在 ℓ1,ℓ2∈TN, 使得下面两个不等式同时成立: 0<ℓ2−ℓ1⩽N, k(ℓ2−ℓ1) mod N ⩽N.(考虑平面上 N 个点 {(s,sk mod N)∣s=0,1,⋯,N−1}, 它们都落在 [0,N−1]×[0,N−1] 中, 我们将 [0,N−1]×[0,N−1] 平均分成 ⌊N−1⌋2 份, 总共小于 N 份, 那么必有两个点落在同一个小格子中, 它们就满足要求) 令 d=ℓ2−ℓ1, 我们现在定一个 TN 中的准等差数列 (在考虑 mod N 的意义下) : B={⋯,−2d,−d,0,d,2d,⋯}={ξ1=N−(m−1)d,ξ2=N−(m−2)d,⋯,ξm=N} ∪{ξm+1=d,ξm+2=2d,⋯,ξm+m′=m′d},其中 m=m′=81⌊dN⌋, 从而上面两个集合不相交 (看长度) , 这表明∣B∣⩾41⌊dN⌋=41N.我们现在将 B 选取得短一点, 使得 ∣B∣=⌊41N⌋+1. 现在计算∣∣1B(k)−∣B∣∣∣⩽∣∣x∈B∑1B(x)(e−N2πikx−1)∣∣⩽x∈B∑∣∣e−N2πikx−1∣∣=1⩽∣j∣⩽m=2∣B∣∑∣∣e−N2πijkd−1∣∣.我们下面运用不等式 ∣eix−1∣⩽∣x∣ (看弧长并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, 上学期已经证明) . 由于 (请参考 d 的构造) 0⩽dk mod N⩽N,所以存在整数 s, 使得 0⩽dk−sN⩽N, 从而 e−N2πijkd=e−N2πij(kd−sN), 从而∣∣1B(k)−∣B∣∣∣⩽∣j∣⩽2∣B∣∑N2π∣j∣(kd−sN)⩽N2π∣j∣⩽2∣B∣∑∣j∣⩽N2π21(2∣B∣)2=21∣B∣×4πN∣B∣.根据 B 的构造, 后一个因子 4πN∣B∣<1, 从而∣∣1B(k)−∣B∣∣∣⩽21∣B∣.这就给出了第一步的证明. |
第二) | 对于上一步中构造出来的 B, 我们能找到它的一个平移 B+x (仍然落在 TN 中, N−1 被平移成了 x−1) , 使得∣A∩(B+x)∣⩾(δ+41ε)∣B∣. 我们首先将上面的这个叙述翻译成分析的语言, 要证明的不等式等价于存在 x∈TN, 使得y∈TN∑1A(y)1B(y−x)⩾(δ+41ε)∣B∣.如果令 fA(x)=1A(x)−δ, 那么, ∣A∩(B+x)∣⩾(δ+41ε)∣B∣ ⇔ y∈TN∑fA(y)1B(y−x)⩾41ε∣B∣.另外, fA 除了零频率以外, 和 1A 是一样的. 特别地, 对某个给定的 k=k(ε)=0, 我们有∣fA(k)∣>εN. 我们现在令 H(x)=y∈TN∑fA(y)1B(y−x), 根据已经证明的引理, 我们得到 (在频率 k 上考虑) : x∈TN∑∣H(x)∣⩾∣fA(k)∣∣1B(k)∣⩾2εN∣B∣.利用 x∈TN∑H(x)=0 (因为 fA 没有频率为零的分量) , 我们得到x∈TN∑∣H(x)∣+H(x)⩾2εN∣B∣.从而存在某个 x, 使得∣H(x)∣+H(x)⩾2ε∣B∣.所以, H(x)⩾4ε∣B∣. 我们注意到, 经过平移之后, B+x 仍然形如B={ξi}i=1,2,⋯,m+m′,其中, 0⩽ξ1<ξ2<⋯ξm⩽N−1, 0⩽ξm+1<ξm+2<⋯<ξm+m′⩽N−1. |
综合上面两个步骤的结论, 我们就得到了 TN 中的准等差数列B={ξi}i=1,2,⋯,m+m′,其中0⩽ξ1<ξ2<⋯ξm⩽N−1, 0⩽ξm+1<ξm+2<⋯<ξm+m′⩽N−1.并且, 除了 i=m 之外, ξi+1=ξi+d; ξm+1=ξm+d−N, d(m+m′)⩽N−1 并且该准等差数列的项数 m+m′⩾41N, 使得∣A∩B∣⩾(δ+41ε)∣B∣.
然而, 我们需要找到等差数列而不是准等差数列, 我们再修正一下. B 可以分成两个真正的等差数列: P1={ξ1<ξ2<⋯<ξm}, P2={ξm+1<ξm+2<⋯<ξm+m′}.我们再分两种情况来讨论:
• | P1 和 P2 之中有某个序列特别短, 即长度不超过 81ε∣B∣. 不妨假设 ∣P1∣⩽81ε∣B∣, 此时∣P2∩A∣⩾∣B∩A∣−∣P1∩A∣⩾(δ+81ε)∣B∣⩾(δ+81ε)∣P2∣.此时, A 在 P2 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并且 P2 也足够长: ∣P2∣⩾(41−8ε)N≈41N. |
• | P1 和 P2 都比较长, 即 min{∣P1∣,∣P2∣}⩾81ε∣B∣. 此时, 因为 A 在 P1∪P2 中的密度是至少是 (δ+81ε)∣B∣, 所以, A 至少在某一个 Pi 中的密度是 (δ+81ε)∣B∣. |
作为总结, 我们证明了
如果有某个非零的频率 k=0, 使得 ∣1A(k)∣>εN, 那么一定存在一个长度至少是 32εN 等差数列 P, 使得∣A∩P∣⩾(δ+81)∣P∣.
综合上面两种情况的结论 (取 ε=81δ2) , 我们证明了:
假设 A⊂{0,1,⋯,N−1}, ∣A∣⩾δN 并且 N>33δ−2. 那么, 如下两种情形必居其一:
(a) | A 中含三项等差数列; |
(b) | 存在一个长度至少是 256δ2N 的等差数列 P, 使得 ∣A∩P∣⩾(δ+64δ2)∣P∣. |
Roth 定理证明的完成
我们要对之前得到结论进行迭代. 我们不停地利用上面的性质并假设第一种情况不能发生. 第一次迭代, 我们得到一个等差数列 P1, N1=∣P1∣⩾256δ2N, ∣A∩P1∣=δ1∣P1∣, 其中新的密度 δ1⩾δ+641δ2. 只要新得到的等差数列的长度不是零, 我们就可以迭代. 所以, 连续做 k=δ62 次, 密度就从 δ 变成了 δk⩾2δ.
我们再做 k=2δ62 次, 密度就从 2δ 变成了 4δ; 再做 k=4δ62 次, 密度就从 4δ 变成了 8δ; 以此类推, 通过不超过δ64(1+21+⋯+2ℓ−11)⟶δ128次, 密度就变成了 2ℓδ.
当然, 我们不可能做 K=δ128 次操作, 否则密度变成了无穷大 (超过 1) 就不行.
第一次操作后, 等差数列的长度 N 变成了 N1⩾256δ2N; 第二次操作, 我们得到的等差序列的长度是N2⩾256δ12N1⩾256δ2N1我们这里用到了每一次操作, 密度 δk 是增长的. 所以, 做了 K 次操作之后, 等差数列的长度至少是 25621δ4N2K1.
我们希望做到第 K 次时, 25621δ4N2K1⩾1, 这就给出了矛盾. 这等价于logN⩾2δ128(16log2−4logδ).从而, N⩾eeCδ−1 (可以具体算出 C 的大小) . 这就完成了定理的证明.
Fourier 级数的另一个应用: Poisson 核
我们首先叙述如下关于调和函数的经典问题, 这个问题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(然而, 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深入了解) :
假定 f 是 T=S1 上的 (复数或者实数值) 连续函数, 能否在单位圆盘 D={z∈C∣∣∣z∣⩽1} 上面找到连续函数 u, 使得 u 在 D 的内部 D˚ 是 C2 的并且{△u(x)u∣∣∂D=0, x∈D˚,=f,其中 △u=∂x2∂2u+∂y2∂2u.
我们的基本想法来自于 Fourier 分析和线性代数. Fourier 级数的理论表明, f 可以用一组基 e2πikx 的线性组合来表示, 我们先假设 f=e2πikx, 如果能对这样的情形解决问题, 也就说对任意的 k∈Z, 能找到{△ukuk∣∣∂D=0, x∈D˚,=e2πikx.那么, 由于 f(x)=k∈Z∑f(k)e2πikx (当然, 更准确的说法需要对 f 的正则性有限制或者在 L2 中谈论这个等式, 但是我们直观上可以这样来考虑问题) , 我们有理由相信f(x)=k∈Z∑f(k)uk(x).
我们先假设 k∈Z⩾0, 此时, 从复变量函数的观点, 我们有zk∣∣r=1=e2πikx.(参考第十一次作业中的 s 与 S 组习题, 特别是 s10)) 首先, 我们有△zk=0.这个直接计算可得 (从复变函数的观点这个很自然) . 实际上, 对于上述计算在 z=0 处, 但是, zk 在 0 处是不良好定义. 为此, 当 k<0 时, 我们考虑复共轭 z∣k∣, 此时, 我们仍然有z∣k∣∣∣r=1=e2πikx, k<0.综合上述, 我们有{△ukuk∣∣∂D=0,=e2πikx, ⇒ uk={zk, z∣k∣, k⩾0;k<0..所以, 我们期望有u(z)=−f(0)+k⩾0∑f(k)zk+k⩾0∑f(−k)zk=−f(0)+k⩾0∑∫02πf(t)(e−itz)k+f(x)(eitzˉ)k2πdt=∣z∣<1−f(0)+∫02πf(t)(1−e−itz1+1−eitzˉ1)2πdt=∫02πf(t)(1−e−itz1+1−eitzˉ1−1)2πdt.如果令 z=reiθ, 那么u(z)=∫02πf(t)1+r2−2rcos(θ−t)1−r22πdt.据此, 我们引入 Poisson 核: Pr(θ)=1+r2−2rcos(θ)1−r2, r∈[0,1)那么, u(z)=Pr∗f.根据构造方式, 我们知道 Pr(θ)>0 并且Pr(θ)=k∈Z∑r∣k∣eikθ.利用一致收敛性与 Lebesgue 控制收敛, 我们知道∫02πPr(θ)2πdθ=1.我们声明, 实际上 Pr(θ) 满足下面的性质: ∫δ⩽∣θ∣⩽π∣Pr(θ)∣2πdx→0, r→1.按照定义, 我们知道Pr(θ)=1+r2−2rcos(θ)1−r2=(1−r)2+2r(1−cosθ)1−r2⩽2r(1−cosθ)1−r2⩽2r(1−cosδ)1−r2→0.这说明, Pr(θ) 是一个好的积分核, 所以有一致收敛: r→1limPr∗f=f.这表明, Pr∗f∣∣S1=f.
下面证明当 r<1 的时候, 如果将 Pr(θ) 视作是 (x,y) (或者 (r,θ)) 的函数, 我们有△Pr(θ)=0.我们知道△=∂r2∂2+r1∂r∂+r21∂θ2∂2.然而, 要直接验证 △Pr(θ)=0 的计算并不是很简单. 我们可以采取有两种方式来验证, 一种是用 Pr(θ) 的定义: Pr(θ)=k∈Z∑r∣k∣eikθ.每个分量 zk 或 zk 均为调和函数. 为了证明 △ 与求和可交换 (从而可以放到和式里面) , 我们利用 Lebesgue 控制收敛的推论即可; 第二种方法是观察到, 如果 △f=0, 那么将 f 旋转之后仍然成立 (参考第十二次习题的 s) , 从而, 我们只要对 θ=0 验证即可, 此时直接计算会简单很多.
最终, 为了证明在 ∣z∣<1 处有 △Pr∗f=0, 再用 Lebesgue 控制收敛的推论.
综上所述, 我们找到了{△u(x)u∣∣∂D=0, x∈D˚,=f,的 (唯一解) u(r,θ)=Pr∗f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