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解析数论中, Riemann–von Mangoldt 公式指以下结论:
N(T)=2πTlog2πT−2πT+O(logT)(1)
其中 N(T) 表示 ζ(s) 在长方形区域 0≤ℜ(s)≤1,0≤ℑ(s)≤T 内的零点个数.
历史
公式 (1) 最初亮相于 Riemann 在 1859 年发表的论文中 [Edw74, Appendix], 但他并没有证明. 直到十九世纪末这个结论才被 von Mangoldt 和 Backlund 严谨化.
证明
参见: Riemann zeta 函数
基本关系式
不同于大多数教材中基于 ξ(s) 的推导, 本文将直接以 ζ(s) 作为起点开始推导 N(T) 的展开式. 根据 Schwarz 反演原理, 我们知道 ζ(s) 的零点关于实轴对称, 所以再结合幅角原理便有:
2N(T)=1+2πi1(∫−1−iT2−iT+∫2−iT2+iT+∫2+iT−1+iT+∫−1+iT−1−iT)ζζ′(s)ds=1+I(T)2πi1(∫21+iT−1+iT+∫−1+iT−1−iT+∫−1−iT21−iT)ζζ′(s)ds+S(T)
其中 S(T) 的定义如下:
S(T)=2πi1(∫21−iT2−iT+∫2−iT2+iT+∫2+iT21+iT)ζζ′(s)ds(2)
对于 I(T), 设 s↦1−s, 则有:
I(T)=2πi1(∫21−iT2−iT+∫2−iT2+iT+∫2+iT21+iT)[−ζζ′(1−s)]ds(3)
根据 ζ(s) 的函数方程, 我们知道:
ζ(1−s)=2(2π)−scos(2πs)Γ(s)ζ(s)
对两侧取对数导, 便有:
−ζζ′(1−s)=dsd[−slog2π+logΓ(s)+logcos(2πs)]+ζζ′(s)(4)
现在将 (4) 代入到 (3) 中, 便有:
I(T)=2πi1[−slog2π+logΓ(s)+logcos(2πs)]21−iT21+iT+S(T)=−πTlog2π+π1ℑ[logΓ(s)+logcos(2πs)]s=21+iT+S(T)+1
其中最后出现 +1 项是因为:
2πi1(∫21−iT2−iT+∫2−iT2+iT+∫2+iT21+iT−∫21−iT21+iT)dsdlogcos(2πs)ds=1
利用 Stirling 公式, 我们发现当 s=21+iT 时有:
logΓ(21+iT)=iTlog(iT)−iT+21log2π+O(T1)=i(TlogT−T)+21log2π−2πT+O(T1)
对两侧取虚部, 便有:
ℑlogΓ(21+iT)=TlogT−T+O(T1)(5)
另一方面, 利用余弦函数的性质, 可知当 s=21+iT 时:
logcos(2πs)=−log2+log(eπis/2+e−πis/2)=−log2−2πis+log(1+eπis/2)=−4πi+2πT−log2+O(e−πT)
将此结果与 (5) 代入到 I(T) 中, 就有:
I(T)=πTlog2πT−πT+43+S(T)+O(T1)
综上所述, 我们就得到了基本的关系式:
当 T≥2 且不为 ζ(s) 的零点纵坐标时总有: N(T)=2πTlog2πT−2πT+87+S(T)+O(T1)
S(T) 的上界估计
由于 ζ′/ζ(s) 的 Dirichlet 级数在 ℜ(s)=2 时绝对收敛, 所以:
∫2−iT2+iTζζ′(s)ds=−in≥2∑n2Λ(n)∫−TTn−itdt=O(1)
将此结果代入到 (2) 中, 便有:
S(T)=π1ℑ∫2+iT21+iTζζ′(s)ds+O(1)(6)
利用 ζ′/ζ(s) 的零点展开式可知当 T 不是 ζ(s) 的零点纵坐标时:
∫2+iT21+iTζζ′(s)ds=∣ρ−2−iT∣≤6∑I(ρ)∫2+iT21+iTs−ρds+O(logT)
根据幅角原理, 我们发现必然有 ∣I(ρ)∣≤π. 由于当 σ≥−8 时总有 ζ(σ+iT)=O(T8.5), 所以根据 Jensen 公式可知:
∣ρ−2−iT∣≤6∑1=O(logT)
将此结果回代至 (6) 中, 就有:
S(T)=O(logT)(7)
再将这个结论代入回引理 2.1 中, 就能得到 (1).
相关概念
参考文献
[Edw74] | Edwards, H. M. (1974). Riemann’s zeta function. Academic Press. |
[TH86] | Titchmarsh, E. C., & Heath-Brown, D. R. (1986). The theory of the Riemann zeta-function (2nd ed).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