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约与不可约
在唯一分解整环 A 中, 对于 a=up1d1p2d2⋯pndn 和 b=vp1e1p2e2⋯pnen, 其中, u,v∈A×, pi 都是不可约元素且 di 和 ej 是非负整数, a∣b 等价于 di⩽ei, 其中 i=1,⋯,n. 所以, 我们可定义 a 和 b 的最大公约数g.c.d.(a,b)=p1min{d1,e1}p2min{d2,e2}⋯pnmin{dn,en}和最小公倍数l.c.m.(a,b)=p1max{d1,e1}p2max{d2,e2}⋯pnmax{dn,en}.很明显,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定义在伴随的意义下唯一. 对于多个元素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也可以类似的定义.
现在考虑 A-系数的多项式环. 给定 P(X)∈A[X], 它可以被写成P(X)=anXn+⋯+a1X+a0,其中, an=0. 令 c(P) 为 a0,a1,⋯,an 的最大公约数, 那么, c(P) 在伴随的意义下唯一. 我们称 c(P) 为多项式 P 的容量 (content) .
A 是唯一分解整环, P,Q∈A[X], 则 c(P)c(Q) 与 c(PQ) 伴随.
证明. 假设 c(P),c(Q)∈A×, 先在这个特殊情形下证明引理.
我们要证明 c(P⋅Q)∈A×, 即对任意不可约元 p∈A, 证明 p∤c(P⋅Q). 令P(X)=anXn+⋯+a1X+a0, Q(X)=bmXm+⋯+b1X+b0,其中, an,bm=0. 由于 c(P)∈A×, 则 p∤c(P), 从而存在 0⩽k0⩽n, 使得 p∣a0,p∣a1,⋯,p∣ak0−1 但 p∤ak0; 类似地, 存在 0⩽l0⩽m, 使得 p∣b0,p∣b1,⋯,p∣bl0−1 但 p∤bl0. 那么, 多项式 P⋅Q 中 Xk0+l0 项的系数恰为ak0bl0+(k,l)=(k0,l0)k+l=k0+l0,∑akbl在理想(p)中=ak0bl0 mod(p).由于 (p) 是素理想, ak0bl0∈/(p), 所以 p 不整除此系数. 特别地, p∤c(P⋅Q). 这就证明了 c(P⋅Q)∈A×.
对于一般情形, 我们先提取
P 和
Q 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即可.
A 是唯一分解整环, K=Frac(A) 为其分式域. 那么, P(X)∈A[X] 在 A[X] 中不可约 1当且仅当 P(X) 在 K[X] 中不可约.
进一步, 若在 K[X] 中有 P(X)=P1(X)P2(X) 且 deg(Pi)⩾1,i=1,2, 则有 k∈K×, 使得 kP1(x),k−1P2(X)∈A[X].
证明. 我们选取 P(X)∈A[X]. 由于 A 是唯一分解整环, 通过提取系数的最大公约数, 不妨假设 c(P)=1.
如果
P 在
K[X] 中可约, 即
P(X)=P1(X)P2(X), 其中每个
Pi(X)∈K[X] 的每个系数均形如
a′′a′,
a′,a′′∈A. 先通分并提取公分母、再提取系数分子的最大公约数,
Pi(X) 可以被表示为如下形式:
P1(X)=b′a′Q1(X), P2(X)=b′′a′′Q2(X),其中,
Qi(X)∈A[X] 并且
c(Q1),c(Q2)∈A×. 从而,
P(X)=b′b′′a′a′′Q1(X)Q2(X)=b′′′a′′′Q1(X)Q2(X),通过约分, 我们可以假设
a′′′∈A 与
b′′′∈A 没有公共的不可约因子. 所以,
b′′′P=a′′′Q1(X)Q2(X).从而,
b′′′=c(b′′′P)=c(a′′′Q1(X)Q2(X))=a′′′.这表明,
a′′′,b′′′∈A×, 所以,
P(X)=uQ1(X)Q2(X) 是可约. 命题中的所有结论至此都得到了证明.
证明. 首先通过在 K[X] 中工作来证明在 A[X] 中分解的存在性, 其中 K=Frac(A).
对任意的 P(X)∈A[X], 通过提取系数的最大公约数, 不妨假设 c(P)=1. 将 P(X) 视作是 K[X] 中的多项式, 我们自然可以分解P(X)=P1(X)⋯Pm(X).根据 Gauss 引理, 通过对以上每个多项式乘以某个 K 中的数, 可假设 P1(X),⋯,Pm(X) 是 A[X] 中的多项式, 这就给出了存在性. 实际上, 由于 c(P)=1, 所以, c(P1)⋯c(Pm)=1, 从而, 对所有的 i, 都有 c(Pi)∈A×.
再证明分解的唯一性. 假设
P(X)=P1(X)⋯Pm(X)=Q1(X)⋯Qn(X),其中,
Pi 和
Qj 都是
A[X] 中的不可约多项式并且容量为
1. 通过将它们视为
K[X] 中的多项式, 根据 Gauss 引理, 它们仍然是不可约的. 从而,
m=n 并且通过调整脚标对任意
k,
Pk(x)=λkQk(X), 其中
λk∈K×. 对固定的
k, 我们就有
akPk(X)=bkQk(X),其中,
λk=akbk,ak,bk∈A 并且
ak 和
bk 没有公因子. 通过取容量, 由于
c(Pk)=c(Qk)=1, 从而,
ak=bkmodA×, 从而
λk∈A×. 这表明
Pk(X) 与
Qk(X) 伴随. 至此, 我们完成了证明.
给定环同态 φ:A→B, 通过对系数作用, 我们有自然的环同态Φ:A[X]→B[X], P(X)=i=0∑naiXi↦Φ(P(X))=i=0∑nφ(ai)Xi.以上将 A[X] 中多项式视为 K[X] 中多项式是根据同态: A→K, a↦1a.
假设 A 是唯一分解整环, P(X)∈A[X] 并且 degP⩽3. 若 P 可约, 则必有一个 1 次的因子. 从而, P(X) 可约当且仅当 P 在 K[X] 有根. 我们可以把 P 写成 P(X)=a3X3+a2X2+a1X+a0, 其中, ai∈A. 如果 x=b′b∈K 是 P 的根, 其中, 不妨假设 b 与 b′ 无公因子, 则a3b3+a2b2b′+a1bb′2+a0b′3=0.从而, b 整除 P 的常数项系数 a0, b′ 整除 P 的首项系数 a3.
• | 考虑 Z[X] 中的多项式 P(X)=X3+X−p, 其中 p 是素数. 如果 P 可约, 根据上面讨论, 其根 b′b 只能是 ±1 或者 ±p. 代入 P 计算可知, 只能 p=2 并且此时 X−1∣X3+X−2; 其余情形 P 不可约. |
• | K 是域, f(X)∈K[X] 并且 f(X) 不是某多项式的平方, 则 Y2−f(X) 在 K[X,Y] 中不可约. 令 A=K[X], 则 A 是唯一分解整环, 从而, A[Y]=K[X][Y]=K[X,Y] 是唯一分解整环. 将 Y2−f(X) 视为 A[Y] 中的多项式, 若 Y2−f(X) 可约, 则在 A[Y] 中有Y2−f(X)=(h1(X)Y−g1(X))(h2(X)Y−g2(X)), hi,gi∈K[X].比较系数即有 h1(X),h2(X)∈A×=K, 乘 K 中的数, 不妨设 h1(X)=h2(X)=1, 此时, Y2−f(X)=(Y−g1(X))(Y−g2(X))=Y2−(g1(X)+g2(X))Y+g1(X)g2(X).比较系数即有 g1(X)+g2(X)=0, 从而 f(X)=g1(X)2, 矛盾. |
A 是唯一分解整环, P(X)=anXn+an−1Xn−1+⋯+a1X+a0∈A[X], p⊂A 是素理想. 假设an∈/p, an−1,⋯,a1,a0∈p, a0∈/p2,那么, P(X) 在 A[X] (和 K[X]) 中不可约.
用反证法. 若 P(X)=P1(X)P2(X), 通过自然同态 A[X]→A╱p[X], 我们在 A╱p[X] 中工作: anXn=P1(X)⋅P2(X) ⇒ P1(X)=bXl, P2(X)=cXk, k+l=n.由于 an∈/p, k=0,l=0. 上式表明 P1(X) 和 P2(X) 的常数项系数在 p 中 (在 A╱p 中为 0) , 所以 a0∈p2. 矛盾.
Eisenstein 判别法有如下经典应用: 若 p 是素数, 则 Φp(X)=1+X+X2+⋯+Xp−1 在 Z[X] 中不可约. 实际上, Φp(X) 不可约等价于 Φp(X+1) 不可约. 然而, Φp(X+1)=(X+1)−1(X+1)p−1=p+k=2∑p(kp)Xk−1.该多项式的最高项系数为 1, 其余系数都被 p 整除但 p2 不整除常数项系数. Eisenstein 判别法表明 Φp(X) 不可约.
多项式的导数
K 是域, 对任意 P(X)∈K[X], P(X)=anXn+⋯+a1X+a0, 定义其导数为P′(X)=nanXn−1+(n−1)an−1Xn−2+⋯+2a2X+a1.求导映射 P↦P′ 显然是 K-线性的.
对任意的 P(X),Q(X)∈K[X], 有(P⋅Q)′=P′⋅Q+P⋅Q′.
证明. 证明的关键是观察到上述等式两边分别对于
P 和
Q 均为
K-双线性的. 所以, 只要对
P(X)=Xm 和
Q(X)=Xn 验证即可:
(Xm⋅Xn)′=(m+n)Xm+n−1=mXm−1Xn+Xm⋅nXn−1.这就证明了 Leibniz 法则.
给定域扩张 L╱K, P(X)∈K[X] 并且 P 在 L 中有重根, 即存在 m⩾2 以及 ξ∈L, 在 L[X] 中, 有P(X)=(X−ξ)mQ(X).那么, P′(X)=m(X−ξ)m−1Q(X)+(X−ξ)mQ′(X)=(X−ξ)m−1(mQ(X)+(X−ξ)Q′(x)).所以, P 与 P′ 在 L[X] 中有公因子 X−ξ. 尽管 X−ξ 可能不是 K[X] 中的元素, 但实际上 P 与 P′ 在 K[X] 中有公因子: 若不然, P 与 P′ 在 K[X] 中互素, 所以, 存在 A(X),B(X)∈K[X], 使得A(X)P(X)+B(X)P′(X)=1.在 L[X] 中令 X=ξ, 上式左边为 0, 矛盾. 综上所述, P(X)∈K[X] 若在 K 的某个 L 中有重根, 则 P 与 P′ 不互素. 所以, 如果 P 与 P′ 互素, 则 P 在 K 的任意扩张 L 中无重根.
结式与判别式
K 是域, P(X),Q(X)∈K[X] 是多项式且 deg(P)=n,deg(Q)=m. 令 K[X]⩽d 为次数不超过 d 的多项式所构成的线性空间, 考虑 K-线性映射Φ:K[X]⩽m−1×K[X]⩽n−1⟶K[X]⩽m+n−1, (A(X),B(X))↦A(X)P(X)+B(X)Q(X).很明显, Φ 的定义域和值域的维数均为 n+m.
我们指定 K[X]⩽m−1×K[X]⩽n−1 一组基: {e1=(1,0),e2=(X,0),⋯,em=(Xm−1,0),em+1=(0,1),em+2=(0,X),⋯,em+n=(0,Xn−1)}也指定 K[X]⩽m+n−1 的一组基: {E1=1,E2=X,⋯,Em+n=Xm+n−1}.对于{P(X)=anXn+an−1Xn−1+⋯+a1X+a0,Q(X)=bmXm+bm−1Xm−1+⋯+b1X+b0,我们可以计算Φ(ei)=a0Ei+a1Ei+1+⋯+anEi+n, 1⩽i⩽m;Φ(em+j)=b0Ej+b1Ej+1+⋯+bmEj+m, 1⩽j⩽n.所以, Φ 可以表示为 (n+m)×(n+m) 的 Sylvester 矩阵: M=⎝⎛a0a1⋯⋯⋯an−1an0⋯000a0⋯⋯⋯an−2an−1an⋯0000⋯⋯⋯000⋱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an0000a0a1⋯⋯⋯⋯an−1anb0b1⋯bm−1bm0⋯⋯⋯000b0⋯bm−2bm−1bm⋯⋯⋯⋯⋯⋯⋯⋱⋯⋯⋯⋯⋯⋯bm0000b0b1b2⋯⋯⋯bm−1bm⎠⎞(4.4.1)我们定义 Res(P,Q):=det(M) 并称之为 P 与 Q 的结式.
Res(P,Q) 是两个多项式系数 a0,⋯,an,b0,⋯,bm 的整系数多项式.
可以利用结式来判断两个多项式是否互素:
给定多项式 P,Q∈K[X], (P,Q)=1 当且仅当 Res(P,Q)=0.
证明. 注意到, Φ 是线性空间之间的同构当且仅当 disc(P,Q)=0.
如果 Res(P,Q)=0, 那么 Φ 是同构. 特别地, Φ 是满射, 从而有 A,B∈K[X], 使得 A(X)P(X)+B(X)Q(X)=1. 这表明 P 与 Q 是互素的.
如果 P 与 Q 互素, 我们来说明 Φ 是同构: 若不然, Ker(Φ)=0, 则存在 A∈K[X]⩽m−1,B∈K[X]⩽n−1 使得A(X)P(X)+B(X)Q(X)=0 ⇒ A(X)P(X)=−B(X)Q(X).由于 P 与 Q 互素并且 Q 整除 A⋅P, 所以 Q∣A. 然而 deg(A)<deg(Q), 这表明 A=0, 从而 B=0, 矛盾.
我们可用两个多项式的根计算其结式:
给定 P(X)=an∏i=1n(X−xi),Q(Y)=bm∏j=1m(Y−yj), 则Res(P,Q)=(−1)nmanmbmn⋅i=1∏nj=1∏m(xi−yj).(4.4.2)
证明. 根据行列式 M 的定义, 不妨设 an=bm=1.
根据 Vieta 定理, 每个 ai 和 bj 分别是 {x1,⋯,xn} 与 {y1,⋯,ym} 的整数系数多项式, 所以 Res(P,Q) 是 {x1,⋯,xn,y1,⋯,ym} 的整数系数多项式. 现在证明 Res(P,Q) 是 {x1,⋯,xn,y1,⋯,ym} 的齐次多项式且其次数为 m+n. 作为行列式的, Res(P,Q) 的一项形如Mσ(1),1Mσ(2),2⋯Mσ(m+n),m+n,其中, σ∈Sn+m.
注意到系数
ai 是
n−i 次齐次多项式,
bj 是
m−j 次齐次多项式. 根据矩阵
M 的形式 (
4.4.1), 当
k⩽m 时,
Mσ(k),k 的次数是
n−(σ(k)−k); 当
k⩾m+1 时,
Mσ(k),k 的次数是
m−(σ(k)−(k−m)). 从而, 总次数为
k=1∑m[n−(σ(k)−k)]+k=m+1∑m+n[m−(σ(k)−(k−m))]=mn.若
xi=yj, 则
A=X−yjQ 和
B=−X−xjP 均为非零多项式并且
A⋅P+B⋅Q=0. 根据
Φ 的定义,
Ker(Φ)=0, 从而
Res∣∣xi=yj=0. 所以对所有的
i,j, 均有
xi−yj∣Res, 所以
i=1∏nj=1∏m(xi−yj)∣Res(x1,⋯,xn,y1,⋯,ym).由于上面两个多项式的次数相同, 所以存在
λ∈K, 使得
Res(x1,⋯,xn,y1,⋯,ym)=λi=1∏nj=1∏m(xi−yj).我们现在计算
λ.
Res 中由对角线上的项给出的是
a0m=(−1)nmx1m⋯xnm; 而乘积
i=1∏nj=1∏m(xi−yj) 中这一项是
x1m⋯xnm, 所以
λ=(−1)nm. 命题得证.
我们将证明, 对任意的 P∈K[X], 总有域扩张 L╱K, 使得若将 P 视作是 L-系数的多项式, 则 P 在 L 中有 n 个根, 即在 L[X] 中, 有 P(X)=an∏i=1n(X−xi), 其中, xi∈L.
另外, 对任意的 P,Q∈K[X], 将它们视作是 L[X] 中的多项式, 其结式 Res(P,Q) 在 L 中计算的结果与在 K 中计算的结果一致.
结式 Res(P,Q) 满足如下对称性Res(P,Q)=(−1)deg(P)⋅deg(Q)Res(Q,P).
证明. 可以选取 K 的扩张 L╱K, 使得 P 和 Q 的根都落在 L 中. 此时, 以上公式显然成立. 关于上述扩张的存在性以及选取域扩张进行证明的想法, 在下一章就会变得自然且简单, 这里暂且不表.
当然, 直接运用矩阵
M 的表达, 这个命题也是显然的.
假设在 K[X] 中有 P(X)=ani=1∏n(X−xi),Q(Y)=bmj=1∏m(Y−yj), 则Res(P,Q)=(−1)nmanmi=1∏nQ(xi)=bmnj=1∏mP(yj).
P 和 Q 在 K 的某个扩张 L╱K 中有公共根当且仅当 Res(P,Q)=0.
证明. 如果多项式
P 和
Q 的根都落在
K 中, 根据 (
4.4.2), 命题显然成立. 对于一般的情形, 我们只要注意到结式
Res(P,Q) 的计算结果不依赖于域扩张即可.
给定多项式 P,Q,B,R∈K[X], 其中, P=BQ+R 并且 deg(R)<deg(Q), 则Res(P,Q)=bmn−deg(R)Res(R,Q),其中, n=deg(P) 而 bm 为 Q 的最高次项系数.
证明. 假设
Q(Y)=bm∏j=1m(Y−yj), 则
Res(P,Q)=bmnj=1∏mP(yj)=bmnj=1∏m[(BQ)(yj)+R(yj)]=bmnj=1∏mR(yj)=bmn−deg(R)Res(R,Q).命题得证.
给定 P∈K[X], 其判别式定义为Disc(P):=Res(P,P′).
可以用判别式判别多项式 P(X) 是否有重根, 请参考例子 4.4.8.
给定 n 次首一多项式 P(X)∈K[X] 中, 假设在 K 的扩张 L╱K 中有 n 个根, 即P(X)=(X−α1)⋯(X−αn),其中 αi∈L. 那么, P′ 的次数为 n−1. 根据 Leibniz 法则, 我们计算P′(X)=k=1∑n(X−α1)⋯(X−αk−1)(X−αk)缺失(X−αk+1)⋯(X−αn).从而, P′(αi)=j=i∏(αi−αj). 所以, Disc(P)=Res(P,P′)=(−1)n(n−1)i=1∏nP′(αi)=(−1)n(n−1)i=j∏(αi−αj)=(−1)21n(n−1)i<j∏(αi−αj)2.所以, 对首一多项式而言, Disc(P)=(−1)21n(n−1)i<j∏(αi−αj)2.(4.4.3)
这说明 Disc(P)=0 等价于 P 有重根.
P(X)=aX2+bX+c 是二次多项式, 则 P′(X)=2aX+b. 根据定义, 有Disc(P)=det⎝⎛cbab2a00b2a⎠⎞=a(4ac−b2).
P(X)=X3+pX+q 是三次多项式, 则 P′(X)=3X2+p. 根据定义, 有Disc(P)=det⎝⎛qp0100qp01p03000p03000p03⎠⎞=4p3+27q2.
P(X)=Xn+aX+b 是 n 次多项式, 则 P′(X)=nXn−1+a. 使用行列式进行计算的可行性很低, 我们转而利用结式的性质进行化简. 首先, Disc(P)=nn−1Res(P,Xn−1+na).假设 α1,⋯,αn−1 是 Xn−1+na 的 n−1 个根, 则Disc(P)=nn−1j=1∏n−1P(αj)=nnj=1∏n−1(αjn+aαj+b)=nn−1j=1∏n−1(−naαj+aαj+b)=nn−1(nn−1a)n−1j=1∏n−1(αj+n−1nab)=nn−1(−nn−1a)n−1j=1∏n−1(−n−1nab−αj)=nn−1(−nn−1a)n−1P′(−n−1nab)=nn−1(−nn−1a)n−1(n(−n−1nab)n−1+a)=nnbn−1+(−1)n−1(n−1)n−1an.
对称多项式
考虑环 A 上的多项式环 A[X1,⋯,Xn], 对称群 Sn 可以在 A[X1,⋯,Xn] 上作用: Sn×A[X1,⋯,Xn]→A[X1,⋯,Xn], (g,P)↦(g⋅P)(X1,⋯,Xn)=P(Xg(1),⋯,Xg(n)).对多项式 P∈A[X1,⋯,Xn], 若对任意 g∈Sn, g⋅P=P, 则称 P 是对称多项式. 我们用 A[X1,⋯,Xn]Sn 表示全体 A-系数的对称多项式, 不难看出, A[X1,⋯,Xn]Sn 是 A[X1,⋯,Xn] 的子环. 我们的目标是确定 K[X1,⋯,Xn]Sn 的代数结构, 其中, K 是域.
以下 n 个整系数多项式被称作是基本对称多项式: ⎩⎨⎧σ1=∑iXi,σ2=∑i<jXiXj,⋯σk=∑i1<i2<⋯<ikXi1Xi2⋯Xik,⋯σn=X1⋯Xn.
给定 n 元整数指标 I=(i1,⋯,in), 其中, i1⩾i2⩾⋯⩾in⩾0, 定义Stab(I)={g∈Sn∣∣g⋅X1i1X2i2⋯Xnin=X1i1X2i2⋯Xnin}以及SI=g∈Sn╱Stab(I)∑g⋅(X1i1X2i2⋯Xnin).以上的求和中, g∈Sn╱Stab(I) 可以被理解为每个陪集在 Sn 中的代表元.
若 I=(1,0,⋯,0), 则对换 (1,2),⋯,(1,n) 和 1 可以作为左陪集 Sn╱Stab(I) 的代表元, 从而, S(1,0,⋯,0)=X1+k=2∑n(1,k)⋅X1=σ1.若 I=(1,1,⋯,1), 则 Stab(I)=Sn, 从而, Sn╱Stab(I) 只有一个代表元 1. 那么, S(1,1,⋯,1)=X1X2⋯Xn=σn.
以上求和之所以要商掉 Stab(I) 是因为要避免重复的系数, 比如说, 对 I=(1,1,⋯,1), g∈Sn╱Stab(I)∑g⋅(X1X2⋯Xn)=n!⋅σn.再例如当 n=3 的时候, 考虑 I=(2,1,1), 则 Stab(I)={1,(2,3)}. 从而, SI=X12X2X3+X22X1X3+X32X1X2.然而g∈S3∑g⋅(X1i1X2i2X3i3)=2(X12X2X3+X22X1X3+X32X1X2).
对任意的 n 元整数指标 I=(i1,⋯,in), 有 SI∈A[X1,⋯,Xn]Sn. 进一步, 每个 SI 恰好包含 ∣∣Sn╱Stab(I)∣∣ 个单项式, 每个这样的单项式的系数恰为 1.
证明. 对任意的
g′∈Sn, 有
g′⋅SI=g∈Sn╱Stab(I)∑g′g⋅(X1i1X2i2⋯Xnin)=g′g∈Sn╱Stab(I)∑g′g⋅(X1i1X2i2⋯Xnin).当
g 取遍
Sn╱Stab(I) 的任一组代表元时,
g′g 也取遍
Sn╱Stab(I) 的一组代表元. 所以,
g′⋅SI=SI.
对任意的 P∈A[X1,⋯,Xn]Sn, 存在有限个指标 I 以及 aI∈A, 使得P=有限∑aI⋅SI.
证明. 考虑
P 的一个单项式
aIX1i1X2i2⋯Xnin, 其中,
aI=0. 对任意
g∈Sn,
aIXg(1)i1Xg(2)i2⋯Xg(n)in 也是
P 中的一个单项式. 据此, 不妨假设
i1⩾i2⩾⋯⩾in 并且
I 为对应的
n 元整数指标. 特别地,
aISI=g∈Sn╱Stab(I)∑aI⋅(Xg(1)i1Xg(2)i2⋯Xg(n)in)中的每一项都作为
P 中的单项式出现, 从而,
P−aISI 是单项式个数较少的对称多项式. 重复这个过程就可以将
P 写成
∑有限aI⋅SI 的形式.
对于 n 元整数指标 I=(i1,⋯,in) 和 J=(j1,⋯,jn), 用字典序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, 即I<J ⇔ 存在 k⩽n,使得 i1=j1,⋯,ik−1=jk−1 而 ik<jk.特别地, 对任意的两个不同的 n 元整数指标 I 和 J, I<J 或 I>J 二者必居其一.
对任意的 n 元整数指标 I 和 J, 我们有SI⋅SJ=SI+J+K<I+J∑aK⋅SK,其中, I+J=(i1+j1,⋯,in+jn), K 为 n 元整数指标而 aK∈A.
证明. 对于
I=(i1,⋯,in) 和
J=(j1,⋯,jn),
X1i1⋯Xnin 和
X1j1⋯Xnjn 分别是
SI 和
SJ 中出现的最大指标的单项式, 从而,
X1i1+j1⋯Xnin+jn 是
SI⋅SJ 中出现的最大指标的单项式. 根据引理
4.4.26 的证明,
SI+J 的每一项都恰在
SI⋅SJ 中出现一次并且其余项对应的指标都严格小于
I+J, 所以,
SI⋅SJ−SI+J 形如
∑K<I+JaK⋅SK.
每个对称多项式 P∈A[X1,⋯,Xn]Sn 可唯一地表示成 σ1,⋯,σn 的多项式, 即A[X1,⋯,Xn]Sn=A[σ1,⋯,σn].
证明. 只要证明对每个 n 元整数指标 I, SI 可写成 σ1,⋯,σn 的 A-系数多项式, 那么, 每个对称多项式亦然. 我们对 I 根据字典序进行归纳: 最小的 I 是 (1,0,⋯,0), 此时 SI=σ1, 命题显然成立. 给定 n 元整数指标 K, 假设对任意 I<K, SI 可表示成 σ1,⋯,σn 的多项式. 我们首先把 K 写成K=I+(1,⋯,1,0,⋯,0)=I+J, I<K, J=(k个1,⋯,1,0,⋯,0).注意到 SJ=σk. 根据上一引理, 我们有SK=SI+J=SI⋅σk+K′<I+J∑aK′⋅SK′.右边每一项均为 σ1,⋯,σn 的多项式, 所以 SK 也是. 这就完成了归纳假设的证明.
现在证明对任意
P∈A[X1,⋯,Xn]Sn, 存在唯一的
Q∈A[Y1,⋯,Yn], 使得
P(X1,⋯,Xn)=Q(σ1,⋯,σn).对任意指标
α=(α1,⋯,αn), 其中,
α1,⋯,αn⩾0, 定义
n 元整数指标
I(α) 为
I(α)=(α1+α2+⋯+αn,α1+α2+⋯+αn−1,⋯,α1).那么,
σ1α1σ2α2⋯σnαn=SI(α)+I<I(α)∑aI⋅SI.如果存在另一个
Q′∈A[Y1,⋯,Yn], 使得
P(X1,⋯,Xn)=Q′(σ1,⋯,σn). 为了说明
Q=Q′, 只要对任意
G∈A[Y1,⋯,Yn]−{0}, 证明
G(σ1,⋯,σn) 在
A[X1,⋯,Xn] 中非零即可 (取
G=Q−Q′) . 实际上, 我们把
G 写成
G(Y1,⋯,Yn)=α=(α1,⋯,αn)∑aα⋅Yα其中,
aα=0. 选择这样的指标
α, 使得
I(α) 在字典序下最大. 那么, 当我们把
G(σ1,⋯,σN) 写成
∑有限aI⋅SI 的形式时,
SI(α) 的系数非零. 从而,
G(σ1,⋯,σn)=0.
K 是域, K(X1,⋯,Xn)=Frac(K[X1,⋯,Xn]) 为多项式环 K[X1,⋯,Xn] 的分式域. 由于 K[X1,⋯,Xn] 是唯一分解整环, 通过约去公因子, 每个 K(X1,⋯,Xn) 中的元素 f(X1,⋯,Xn) 都可唯一写成 Q(X1,⋯,Xn)P(X1,⋯,Xn) 的形式, 其中, P 和 Q 在 K[X1,⋯,Xn] 中互素并且 Q 是首一的. 对称群 Sn 可以在 K(X1,⋯,Xn) 上作用: Sn×K(X1,⋯,Xn)→K(X1,⋯,Xn), (g,f)↦(g⋅f)(X1,⋯,Xn)=f(Xg(1),⋯,Xg(n)).很明显, (g⋅f)(X1,⋯,Xn)=g⋅Qg⋅P. 很明显, g⋅P 和 g⋅Q 在 K[X1,⋯,Xn] 中也互素并且 g⋅Q 也是首一的. 所以, g⋅f=f ⇔ g⋅Qg⋅P=QP ⇔ Q⋅(g⋅P)=P⋅(g⋅Q).通过整除关系, 我们必然有 Q=g⋅Q, 从而, P=g⋅P. 特别地, P,Q∈K[X1,⋯,Xn]Sn=K[σ1,⋯,σn].
令K(X1,⋯,Xn)Sn={f∈K(X1,⋯,Xn)∣∣对任意的 g∈Sn, g⋅f=f},那么, 上面的推理表明K(X1,⋯,Xn)Sn=K(σ1,⋯,σn).
令 Δ=i<j∏(Xi−Xj), 则 g⋅Δ=ε(g)Δ, 其中, ε:Sn→{±1} 是指标映射.
考虑交错群 An 在 A[X1,⋯,Xn] 上作用: An×A[X1,⋯,Xn]→A[X1,⋯,Xn], (g,P)↦(g⋅P)(X1,⋯,Xn)=P(Xg(1),⋯,Xg(n)).令A[X1,⋯,Xn]An={P∈A[X1,⋯,Xn]∣∣对任意的 g∈An, g⋅P=P},这也是 A[X1,⋯,Xn] 的子环. 由于 ε(An)=1, 所以, Δ∈A[X1,⋯,Xn]An.
另外, 我们显然有 Δ2∈A[X1,⋯,Xn]Sn 是对称多项式, 所以可以被表示为 σ1,⋯,σn 的多项式. 根据 (4.4.3), 将 X1,⋯,Xn 想象成P(X)=(X−X1)(X−X2)⋯(X−Xn)=Xn−σ1Xn−1+⋯+(−1)n−1σn−1X+(−1)nσn的根, 那么Δ2=(−1)21n(n−1)Disc(P)(−σ1,σ2,⋯,(−1)kσk,⋯,(−1)nσn).其中, 对于首一多项式 P=Xn+∑i=0n−1aiXi, Disc(an−1,⋯,a0) 是 {a0,⋯,an−1} 的整系数多项式.
作为结论, 给定首一多项式: P(X)=(X−x1)(X−x2)⋯(X−xn)=Xn+b1Xn−1+⋯+bn.其中, 对 1⩽k⩽n, bk=(−1)kσk, 令disc(P):=Δ2(b1,⋯,bn)=i=j∏(xi−xj)2.之前定义的判别式为Disc(P)=i=j∏(xi−xj).所以, disc=(−1)2n(n−1)Disc(P).判别式的意义在于利用它是否为零来断定 P 是否有重根.
K 是域, 我们计算 K[X1,⋯,Xn]An.
由于 An 是 Sn 的子群, 所以, K[X1,⋯,Xn]Sn⊂K[X1,⋯,Xn]An. 对任意 g∈Sn 和 P∈K[X1,⋯,Xn]An, 我们有 g⋅P∈K[X1,⋯,Xn]An: 只要验证对任意 h∈An, h⋅(g⋅P)=g⋅P 即可, 而这等价于 (g−1hg)⋅P=P. 由于 An⊲Sn, 以上显然成立. 据此, 我们得到自然的群作用: Sn×K[X1,⋯,Xn]An⟶K[X1,⋯,Xn]An.由于 An 的作用是平凡的, 我们自然有Sn╱An×K[X1,⋯,Xn]An⟶K[X1,⋯,Xn]An,其中, 对任意的 g∈Sn−An, g⋅P 不依赖于 g 的选取 (它们都对应着 Sn╱An 中同一个左陪集) 并且 g2⋅P=P.
对任意的 d, 令 K[X1,⋯,Xn]dAn 为 K[X1,⋯,Xn]An 中 d 次齐次的多项式, 由于以上作用保持次数, 我们自然有K[X1,⋯,Xn]An=d⩾0⨁K[X1,⋯,Xn]dAn每个 K[X1,⋯,Xn]dAn 均为有限维 K-线性空间, 现在对 g∈Sn−An, 考虑线性映射g:K[X1,⋯,Xn]dAn⟶K[X1,⋯,Xn]dAn, P↦g⋅P.由于 g2=1, 那么, K[X1,⋯,Xn]dAn=Vd+⊕Vd−,其中, Vd+ 和 Vd− 分别为特征值为 1 和 −1 的特征子空间. 根据定义, Vd+=K[X1,⋯,Xn]dSn,即 d 次齐次对称多项式. 对任意的 P∈Vd−, 有 g⋅P=−P, 所以对换 (i,j)∈Sn 的作用为P(X1,⋯,Xi,⋯,Xj,⋯,Xn)=−P(X1,⋯,Xj,⋯,Xi,⋯,Xn).特别地, 令 Xi=Xj, 则 P(X1,⋯,Xj,⋯,Xj,⋯,Xn)=0, 即 Xi−Xj 整除 P. 特别地, 当我们取遍所有可能的 i,j 时, 就证明了 Δ∣P. 由于 g⋅Δ=−Δ, 所以, 多项式 Q=ΔP∈K[X1,⋯,Xn]Sn. 据此, 我们证明了K[X1,⋯,Xn]An={P+Q⋅Δ∣∣P,Q∈K[σ1,⋯,σn]}.
令 Sk=X1k+⋯+Xnk, 这是对称的多项式, 所以 Sk 是 σ1,⋯,σn 的多项式. 为了具体地计算出 Sk, 我们可以利用著名的 Newton 公式: Sk−σ1Sk−1+σ2Sk−2−⋯+(−1)k−1σk−1S1+k(−1)kσk=0,其中, 当 k>n 时, 规定 σk=0. 由于 S1=σ1, 我们可递归地计算所有的 Sk∈A[σ1,⋯,σn]. 特别地, Sk 为 σ1,⋯,σn 的整系数多项式.
我们对 k⩾n 的情形证明 Newton 公式. 考虑 K[X1,⋯,Xn][Y] 中的多项式P(Y)=(Y−X1)(Y−X2)⋯(Y−Xn)=Yn−σ1Yn−1+⋯+(−1)n−1σn−1Y+(−1)nσn.从而, P(Xj)=0, 即Xjn−σ1Xjn−1+⋯+(−1)n−1σn−1Xj+(−1)nσn=0.对 j 求和, 我们就证明了Sn−σ1Sn−1+σ2Sn−2−⋯+(−1)n−1σn−1S1+n(−1)nσn=0.如果 k>n, 对 P(Xj)=0 乘以 Xjk−n 就给出Xjk−σ1Xjk−1+⋯+(−1)n−1σn−1Xjk−n+1+(−1)nσnXjk−n=0.对 j 求和也给出了 Newton 公式 (其最后几项均为 0) .
现在假设 k<n. 我们计算 σiSk−i, 其中, 1⩽i⩽k−2. 考虑给定 n 元整数指标 Ii=(i个1,⋯,1,0,⋯,0) 和 Ik−i′=(k−i,0,⋯,0). 那么, σiSk−i=SIi⋅SIk−i′=(∑X1⋯Xi+⋯)(∑X1k−i)=∑X1k−i+1⋯Xi+∑X1k−iX2⋯XiXi+1=SJi+SJi′,其中, Ji=(k−(i−1),i−1个1,⋯,1,0,⋯,0),Ji=(k−i,i个1,⋯,1,0,⋯,0).
当 i=k−1 时, 以上计算要稍作修改: σk−1S1(∑X1⋯Xk−1+⋯)(∑X1)=∑X12X2⋯Xk−1+k∑X1X2⋯XiXi+1=SJk−2+kSJk−1,其中, Ji=(k−(i−1),i−1个1,⋯,1,0,⋯,0),Ji=(k−i,i个1,⋯,1,0,⋯,0) 由于 Sk=SJ0 所以, Sk−σ1Sk−1+σ2Sk−2−⋯+(−1)k−1σk−1S1+k(−1)kσk=SJ0−(SJ0+SJ1)+(SJ1+SJ2)+(−1)k−1(SJk−2+kSJk−1)+k(−1)kσk=(−1)k−1k(SJk−1−σk)=0.这就完成了 Newton 公式的证明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