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我们来讨论基本性. 正如基础性恰到好处地刻画了 Δ0 分离子的性质, 基本性恰到好处地刻画了 Δ0 特征函数的性质.
我们给出下列对函数符号基本性的刻画.
1. | 称函数符号 f 是归纳基本的, 若它可在有穷步内由以下操作得到: 1. | 取初始函数 f(x0,...,xn−1)=xi. | 2. | 取初始函数 f(x0,...,xn−1)={xi,xj}. | 3. | 取初始函数 f(x0,...,xn−1)=xi\xj. | 4. | 取归纳基本函数 g 的受限极小化, 即取 f(x0,x1,...,xn−1)=⋃x∈x0g(x,x0,x1,...,xn−1). | 5. | 取归纳基本函数 h,g0,...,gm−1 的复合, 即取 f(x0,...,xn−1)=h(g0(x0,...,xn−1),...,gm−1(x0,...,xn−1)). |
|
2. | 称函数符号 f 是算子基本的, 若它可在有穷步内由以下操作得到: 1. | 取基本算子 Ri. | 2. | 取算子基本函数的复合. |
|
全体算子基本函数符号构成的 (元) 集合记为 R.
一个自然的期望就是证明这两个基本性的刻画相互等价, 而事实的确如此.
证明. 显然只需验证每个 Ri 都是归纳基本函数即可. 我们证明一个引理.
如果 ψ(u0,...,um−1) 是 Δ0 句子, f(x0,...,xn−1) 是归纳基本函数, 则 g(x0,...,xn−1,u0,...,um−1) 同样是归纳基本函数, 这里 g 在 ψ(u0,...,um−1) 时取值为 f, 在 ¬ψ 时取值为 ∅.
证明. 我们证明对每个 ψ 都存在一个特殊的归纳基本函数 χψ′(u0,...,um−1), 其在 ψ 成立时取非空集合, 在 ψ 不成立时取 ∅. 只要此事成立, 就有 g=⋃y∈χψf 是复合后取受限极小化所得. 对 ψ 的结构进行元归纳.
1. | ψ 形若 ui=uj, 令 χψ′(u0,...,um−1)=(ui\uj)∪(uj\ui). |
2. | ψ 形若 ¬ϕ, 令 χψ′={∅}\(⋃u∈χϕ′{∅}). |
3. | ψ 形若 ui∈uj, 令 χψ′(u0,...,um−1)=⋃u∈ujχu=ui′. |
4. | ψ 形若 ϕ1∨ϕ2, 令 χψ′=χϕ1′∪χϕ2′. |
5. | ψ 形若 ∃u∈ui(ϕ(u,u0,...,um−1)), 令 χψ′=⋃u∈uiχϕ′. |
接下来逐个验证即可.
1. | R1(x,y)={x,y} 是初始函数. |
2. | R3(x,y)=x\y 是初始函数. |
3. | A0(x)=R1(x,x) 是复合. |
4. | A1(x,y)=R1(R1(x,y),A0(x)) 是复合. |
5. | A2(x,y,z)=R1(x,A1(y,z)) 是复合. |
6. | A3(x,y,z)=A1(A1(x,y),z) 是复合. |
7. | A4(x,y)=R3(x,R3(x,y)) 是复合. |
8. | A5(x)=R3(x,x) 是复合. |
9. | A6(x)=x 是初始函数. |
10. | R2(x,y)=⋃u∈x⋃v∈yA0(A1(u,v)) 是复合后取受限极小化. |
11. | R4(x)=⋃u∈xu 是初始函数取受限极小化. |
12. | R5(x)=f(R4(R4(x)),x), 此处 f(y,x)=⋃z∈yh(z,x), 此处 w=h(z,x) 定义为 (w=∅∧∀a∈R4(R4(x))(¬(A1(a,z)∈x)))∨(w=A0(z)∧∃a∈R4(R4(x))(A1(a,z)∈x)). |
13. | R6(x)=⋃y∈xf(y,x), 此处 z=f(y,x) 定义为 (z=∅∧¬∃u∈y∃a∈u∃b∈u(y=A1(a,b)∧a∈b))∨(z=A0(y)∧∃u∈y∃a∈u∃b∈u(y=A1(a,b)∧a∈b)). |
14. | R7(x)=⋃y∈xf(y,x), 此处 z=f(y,x) 定义为 y 不是 x 中形如 (a,b,c) 的元素时 z=∅, 而 y 是 x 中形如 (a,b,c) 的元素时 z={(c,b,a)}. |
15. | R8(x)=⋃y∈xf(y,x), 此处 z=f(y,x) 定义为 y 不是 x 中形如 (a,b,c) 的元素时 z=∅, 而 y 是 x 中形如 (a,b,c) 的元素时 z={(b,a,c)}. |
证明. 我们希望证明: 若 f 是归纳基本函数, 则 f′′ 是算子基本函数. 自然的想法是利用 Grandy-Jensen 引理获得作为算子基本函数的第一类伴生函数 f′′, 因此只需证明归纳基本函数均有基础的第二类伴生函数.
1. | 初始函数 f(x0,...,xn−1)=xi 以 F(y0,...,yn−1)=⋃yi 为第二类伴生函数. |
2. | 初始函数 f(x0,...,xn−1)={xi,xj} 以 F(y0,...,yn−1)=⋃⋃(yi×yj) 为第二类伴生函数. |
3. | 初始函数 f(x0,...,xn−1)=xi\xj 同样以 F(y0,...,yn−1)=⋃yi 为第二类伴生函数. |
4. | f(x0,x1,...,xn−1)=⋃x∈x0g(x,x0,x1,...,xn−1) 且 g 已有第二类伴生函数 G, 取 F(y0,...,yn−1)=G(⋃y0,y0,...,yn−1). |
5. | f(x0,...,xn−1)=h(g0(x0,...,xn−1),...,gm−1(x0,...,xn−1)) 且 h 已有第二类伴生函数 H, gi 有第一类伴生函数 Gi, 取 F=H(Gi). |
注意, 在函数复合的归纳步骤中我们使用的是第一类伴生函数, 但这并无妨碍, 因为我们归纳的命题足以临时把这个第一类伴生函数拿给我们.
因此, 若
f 是归纳基本函数, 则
f′′ 是算子基本函数. 对
n 元归纳基本函数
f, 我们令
f~(x) 在
x=(xi) 时取
f(xi), 在其他时候取
∅, 则
f~ 同样是归纳基本函数; 因此
f~′′ 是算子基本函数. 特别地,
f(xi)=⋃f~′′({(xi)}) 也是算子基本函数.
今后, 我们将把归纳基本函数和算子基本函数合称基本函数; 我们甚至额外得到一个定理.
对某个类 φ, 其判别函数 χφ(在 φ 成立时取 {∅}, 不成立时取 ∅) 是基本的, 当且仅当它是 Δ0 的.
证明. Δ0 的类
φ 由引理有
χ′, 取
¬¬φ 的
χ′ 为
χ, 不难验证它符合要求; 如果
χ 是基本的, 则它是可替的, 特别地有公式
χ={∅} 是
Δ0 的.
因此, 我们有时也把 Δ0 的类称作基本类. 然而, 函数符号基本显然严格强于其图像 (或者换言之, 它作为一个类) 基本, 因此我们希望尽量避免这一称谓.
我们接着指出 GJ0 的有穷公理化.
GJ0 由外延公理、空集存在公理和诸基本算子存在公理共同给出有穷公理化.
证明. 我们只需证明每个由
(rRep) 证明存在的集合事实上都可以用基本函数算出来. 注意到每个
(rRep) 给出的
t∈w 其实都是
tφ(u,v0,...,vn−1)(x(n+1)) 的第
n+1 层值域 (这个
t 是分离子), 因此
F:(v0,...,vn−1)↦t 是基础的, 进而由 Grandy-Jensen 引理有
F′′ 在
GJ0 中可证是 (算子) 基本函数, 因此有
w=F′′(x(n)).
这同样指出一个事实.
传递集 M 是 GJ0 的模型, 当且仅当它对 R 中的每个函数符号封闭. 这种集合称作基本闭集.
这样, 我们大约能得到一个对函数符号要求的层谱: 基本性推出 GJ0 可替性, 后者又推出 Δ0 可定义性. Grandy 的反例指出, 基本性严格强于 GJ0I 可替性, 且亦严格强于 Δ0 可定义性, 其原理是基本性只能有穷地提升 rank∈, 但我们此处不再讨论.
为了与 x 的基本闭包 (包含给定集合 x 的最小的基本闭集) 区分, 我们称 x 的后继的基本闭包为 x 的基本闭后继包, 记为 rud(x). 在这一小节的最后, 我们来考察如何构造性地生成包含给定集合 x 的后继的最小的基本闭集, 有三个方案.
定义以下三个基本函数, 记 v=Succ(u).
1. | (Jensen)SJ(u)=v∪⋃i=1,2,3,9Ri′′(v(2))∪⋃i=4,5,6,7,8Ri′′(v) |
2. | (Schindler-Zeman)SSZ(u)=v∪⋃i=1,2,3,9Ri′′(v(2))∪⋃i=4,5,6Ri′′(v)∪⋃i=1,13,14,...,19Ai′′(v(2)), 简记为 S |
3. | (Mathias)T(u)=v∪⋃i=1,3Ri′′(u(2))∪⋃i=4,5,6R′′(u)∪⋃i=2,9{{u∩Ri(x,y)}∣x,y∈u}∪⋃i=7,8{{u∩Ri(x)}∣x∈u}∪A14′′(u(2)) |
这里新增的辅助基本函数如下.
1. | A14(x,y)={(b,a,c)∣a∈x,(b,c)∈y} |
2. | A15(x,y)={(b,c,a)∣a∈x,(b,c)∈y} |
3. | A16(x,y)=(y(2)(0),x,y(2)(1)) |
4. | A17(x,y)=(y(2)(0),y(2)(1),x) |
5. | A18(x,y)={(y(2)(0),x),y(2)(1)} |
6. | A19(x,y)={(y(2)(0),y(2)(1)),x} |
要用它们生成集合 x 的基本闭后继包, 我们相当于至少能证实它们每个操作进行 ω 次后全体计算结果能被包起来做成一个集合 (也就是递归计算), 这需要这个集合论足以施展第二基本递归 (见下文), 且能见证 GJ0 的一致性. 我们此时暂且不考虑这些问题, 而是写出一系列元命题.
Jensen 的 SJ 在历史上最早出现. 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性质, 就只是一个生成器而已.
x∈rud(u), 当且仅当有一个 (元) 自然数 n 使得 x∈SJ(n)(u), 这里上标 (通过元递归定义) 是迭代次数.
证明. 先证当方向, 记 v=Succ(u). 如果基本闭集 r⊇v, 由基本闭集的定义当有 SJ(u)⊆r, 进而 (元) 归纳可证对每个 n 均有 SJ(n)(u)⊆r.
要证明仅当方向, (元) 归纳不难证明
n<m→SJ(n)(u)⊆SJ(m)(u), 因此只需要证实每个
Ri 计算某个
SJ(n)(u) 中元素所得结果均在某个
SJ(m)(u) 之中, 然而这通过取
m=n+1 即可实现.
Schindler-Zeman 的 SSZ 的好处是, 如果 u 是传递的, 那么 SSZ(u) 同样传递.
x∈rud(u), 当且仅当有一个 (元) 自然数 n 使得 x∈SSZ(n)(u). 如果 u 传递, 则 SSZ(u) 同样传递.
证明. 验证前一件事的过程完全同上, 注意 A14,15 取代了 R7,8; 我们来证实后一件事. 如果 t∈SSZ(u) 且 u 传递, 我们希望证实 t⊆SSZ(u). 如果 t∈v 则 t=u∨t∈u, 由 u 传递有 t⊆u⊆SSZ(u), 验证其余情况.
1. | t∈R1′′(v(2)), 则有 x,y∈v 使得 t={x,y}, 于是 t⊆v⊆SSZ(u). |
2. | t∈R2′′(v(2)), 则有 x,y∈v 使得 t=x×y, 此时 x,y⊆v 指出 t⊆v(2)=A1′′(v(2))⊆SSZ(u). |
3. | t∈R3′′(v(2)), 则有 x,y∈v 使得 t=x\y, 此时 t⊆x⊆v⊆SSZ(u). |
4. | t∈R9′′(v(2)), 则有 x,y∈v 使得 t={x′′{w}∣w∈y}, 于是任给 s∈t 均有 w∈y 使得 s=x′′{w}, 由 v 传递和 w∈y∈v 知 w∈v, 于是 s=A13(x,w)∈A13′′(v(2))⊆SSZ(u). |
5. | t∈R4′′(v), 则有 x∈v 使得 t=⋃x, 于是任给 s∈t 均有 y∈x 使得 s∈y, 又注意 v 传递和 s∈y∈x∈v 知 s∈v, 因此 t⊆v⊆SSZ(u). |
6. | t∈R5′′(v), 则有 x∈v 使得 t=dom(x), t⊆⋃⋃x, 而任给 s∈⋃⋃x 存在 a∈x,b∈a 使得 s∈b, 于是 s∈b∈a∈x∈v 和 v 传递指出 s∈v, 因此 t⊆v⊆SSZ(u). |
7. | t∈R6′′(v), 则有 x∈v 使得 t={(a,b)∈x∣a∈b}⊆x, 于是 t⊆x⊆v, 因此 t⊆v⊆SSZ(u). |
8. | t∈A1′′(v(2)), 则有 x,y∈v 使得 t=(x,y), 于是 s∈t 当且仅当存在 z=x 或 z=y 使得 s={x,z}, 无论如何 s∈R1′′(v(2)), 因此 t⊆R1′′(v(2))⊆SSZ(u). |
9. | t∈A13′′(v(2)), 则有 x,y∈v 使得 t=x′′{y}, 于是 s∈t 当且仅当 (s,y)∈x, 于是 s∈{s}∈(s,y)∈x∈v, 因此 t⊆v⊆SSZ(u). |
10. | t∈A14′′(v(2)), 则有 x,y∈v 使得 t={(b,a,c)∣a∈x,(b,c)∈y}, 于是 s∈t 当且仅当 a∈x,d∈y,(b,c)=d,x∈v,y∈v 使得 s=(b,a,c)=(d(2)(0),a,d(2)(1))=A16(a,d)∈A16′′(v(2)), 因此 t⊆A16′′(v(2))⊆SSZ(u). |
11. | t∈A15′′(v(2)), 则有 x,y∈v 使得 t={(b,c,a)∣a∈x,(b,c)∈y}, 于是 s∈t 当且仅当 a∈x,d∈y,(b,c)=d,x∈v,y∈v 使得 s=(b,c,a)=(d(2)(0),d(2)(1),a)=A17(a,d)∈A17′′(v(2)), 因此 t⊆A17′′(v(2))⊆SSZ(u). |
12. | t∈A16′′(v(2)), 则有 x,y∈v 使得 t=(y(2)(0),x,y(2)(1)), 于是 s∈t 当且仅当 s=(y(2)(0),x) 或 s=A18(x,y); 如果前者则由 y(2)(0)∈⋃y∈y∈v 得 s∈A1′′(v(2)), 如果后者则 s∈A18′′(v(2)), 因此无论如何 t⊆SSZ(u). |
13. | t∈A17′′(v(2)), 则有 x,y∈v 使得 t=(y(2)(0),y(2)(1),x), 于是 s∈t 当且仅当 s=(y(2)(0),y(2)(1)) 或 s=A19(x,y); 如果前者则由 y(2)(0),y(2)(1)∈⋃y∈y∈v 得 s∈A1′′(v(2)), 如果后者则 s∈A19′′(v(2)), 因此无论如何 t⊆SSZ(u). |
14. | t∈A18′′(v(2)), 则有 x,y∈v 使得 t={(y(2)(0),x),y(2)(1)}, 于是 s∈t 当且仅当 s=(y(2)(0),x) 或 s=y(2)(1), 于是 s∈A1′′(v(2)) 或 s∈v, 无论如何 t⊆SSZ(u). |
15. | A19 基本就是 R1. |
Mathias 的 T 则更加优秀, 它不但把传递集映到传递集, 而且一次只把 rank∈(如果能定义的话) 提升为其后继.
若 u 传递, 则 x∈rud(u) 当且仅当有一个 (元) 自然数 n 使得 x∈T(n)(u), 且 T(u) 同样传递. 如果 rank∈ 可定义, 则对任意的 u, rank∈(T(u))=Succ(rank∈(u)).
证明. 验证第一件事的过程略复杂, 因为计算结果并不一定在下一层立即出现; 我们直接指出 R1,3,4,5,6 的结果都在 T(u) 中, R9 的结果在 T(2)(u) 中, R2 的结果在 T(3)(u) 中, R7,8 的结果在 T(5)(u) 中, 验证交由读者. 注意这些断言必须在 u 传递的前提下进行证明.
证明传递集被映到传递集的过程同上啰嗦一番, 其中并无本质困难.
我们最后来考虑
rank∈ 的问题, 这里奥秘在于可能提升
rank∈ 的那些操作都被交了个
u, 从而并没有提升; 那一个
Succ 来自于
v 自己和
R1′′.
这以一种更强的方式指出了基本函数只能有限地提升 rank∈.
任给基本函数符号 F, 存在 (元) 自然数 l 使得: 任给传递集 u 和 x0,...,xk−1∈u, 总有 F(x0,...,xk−1)∈T(l)(u)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