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节研究有限集 X 的对称群 SX. 不妨设 X={1,2,⋯,n} 并将 SX 记为 Sn. 按照定义, 每个 g∈S 都是 {1,2,⋯,n} 到自身的双射, 即g:1↦i1, 2↦i2, ⋯, n↦in,其中, {i1,i2,⋯,in}={1,2,⋯,n}, 也就是说 (i1,i2,⋯,in) 是 {1,2,⋯,n} 的一个排列. 从而, ∣Sn∣=n!. 我们用下面的记号来表示 g: g=(1i12i2⋯⋯nin)
S2 有 2 个元素, 即 1 和 g=(1221). 此时, g2=1. 从而, S2≃Z╱2Z. 从 S2 到 Z╱2Z 的同构映射为 φ:1↦0, g↦1.
S3 有 6 个元素, 罗列如下: {1,r=(122331),(132132),s=(112332),(132231),(122133)}.我们可以直接验证如下的乘积关系: r2=(132132), sr=(132231), sr2=(122133)并且 r3=1=s2 并且 srs=r−1. 这与 D3 群中元素乘法满足的关系一致. 我们据此断言 S3 与 D3 是同构的. 实际上, 考虑如下标号的正三角形:
文件:YPAA Pic2.svg
对于 g∈D3, 它把顶点 1 映射成顶点 i1, 2 映射成顶点 i2, 3 映射成顶点 i3, 从而, g 可以被看作是 S3 中的元素 φ(g)=(1i12i23i3). 这就定义了φ:D3⟶S3.这是群同态 (这恰好是下一章群作用的观点) . 由于三角形的顶点的移动决定了三角形, 以上 i1,i2,i3 就决定了 g. 从而, φ 是单射. 考虑到 ∣S3∣=∣D3∣=6, φ 是群同构. 另外, D3 的 r (旋转 32π) 和 s (以过点 1 和对边中点的线为轴的对称) 的作用恰好对应 S3 中的 r 和 s.
我们考虑 Sn 中一种特殊的映射: 循环. 给定 k⩽n 和 k 元子集 {x1,⋯,xk}⊂{1,⋯,n}, 按如下方式定义 {1,⋯,n} 到自身的双射 σ: σ(x)=⎩⎨⎧x, xi+1, x1, x∈/{x1,⋯,xk};x=xi∈{x1,⋯,xk−1};x=xk.映射 σ 可以如下形象地表示为 {x1,⋯,xk} 的 “轮换” (其他元素不变) : x1↦x2↦⋯xk↦x1.这样的 σ 被称作是一个 k-循环并简记为 (x1,x2,⋯,xk), k 也被称作是 σ 的长度. 2-循环 (x,y) (总假设 x=y) 被称作是对换: 它把 x 和 y 交换位置而保持其余位置不变. 我们规定 1-循环就是恒等映射.
给定 k-循环 σ=(x1,x2,⋯,xk) 和 l-循环 τ=(y1,y2,⋯,yl), 如果 {x1,⋯,xk}∩{y1,⋯,yl}=∅, 就称它们是不交的. 如果循环 σ 和 τ 不交, 那么它们交换, 即 σ⋅τ=τ⋅σ.
对任意 σ=(1σ(1)⋯⋯nσ(n))∈Sn (这个记号即说明 σ:k↦σ(k)) .
从某个 x1 出发, x1 被 σ 映射到 x2, x2 被 σ 映射到 x3, 如此往复, 存在这样的 k, 使得 xk 又被 σ 映射到 x1. 我们还要求 k 是最小的.
我们再在集合 {1,2,⋯,n}−{x1,⋯,xk} 上重复以上过程, 即从某个 xk+1 出发, xk+1 被 σ 映射到 xk+2, xk+2 被 σ 映射到 xk+3, 如此往复, 使得第一次出现 l, xl+l 被 σ 映射回 xk+1. 根据构造, 我们显然有 {x1,x2,⋯,xk}∩{xk+1,xk+2,⋯,xk+l}=∅.
继续以上过程, g 的作用就与如下两两不相交的循环之积相同: g=(x1,x2,⋯,xk)(xk+1,xk+2,⋯,xk+l)⋯(xs,⋯,xn).根据构造, 这些循环是由 g 唯一决定的.
Sn 中每个元素均可唯一地 (不计顺序) 表示成两两不交的循环之积. 特别地, 由循环构成的子集可生成 Sn.
对于 g∈Sn, 把它分解为 g=σ1⋅σ2⋯σm, 其中, σ1,⋯,σm 分别是长度为 k1,k2,⋯,km 的循环并且 k1⩾k2⩾⋯⩾km 并且 k1+⋯+km=n (要求在 g 作用下不动的数对应着 1-循环) . 按照以上规则, 我们就称 g 是 (k1,⋯,km)-型的.
考虑 S8 中的元素: α=(1224364551637788),根据上面命题的推理过程, 容易得到 α=(1,2,4,5)(3,6), 它这是 (4,2,1,1)-型的.
我们还可以考虑β=(1223374851667485),容易看出 β=(1,2,3,7,4,8,5), 从而是 (7,1)-型的. 另外, 我们还可以把 β 写成下面循环的乘积: β=(1,2,3,5)⋅(3,7)⋅(7,4,8).后两个循环是相交的, 这和上述命题唯一性的部分不矛盾.
对 g∈Sn, 其共轭Int(g):Sn→Sn, σ↦gσg−1,的计算是关于 Sn 研究中最基本的技术手段.
先研究 g 对 k-循环 σ=(x1,⋯,xk) 的共轭. 分情况计算 (g⋅σ⋅g−1)(g(x)):
• | x=xj. 此时, (g⋅σ⋅g−1)(g(xj))=g(xj+1), xk+1=x1. |
• | x∈/{x1,⋯,xk}. 此时, (g⋅σ⋅g−1)(g(x))=g(x). |
综上所述, 我们得到共轭公式: g⋅(x1,⋯,xk)⋅g−1=(g(x1),⋯,g(xk)).
证明, 若 n⩾3, 则 Sn 的中心是平凡的, 即 Z(Sn)=1.
Sn 中的元素 α 和 β 共轭 (即有 g∈Sn, 使得 gαg−1=β) 当且仅当它们具有相同的型.
证明. 对于
(k1,⋯,km)-型的
σ∈Sn, 有
σ=σ1⋅σ2⋯σm, 其中,
σi 为
ki-循环. 我们计算其共轭:
Int(g)(σ)=gσ1g−1⋅gσ2g−1⋯gσmg−1.上述公式表明
gσig−1 仍为
ki-循环, 从而,
Int(g)(σ) 与
g 具有相同的型. 反之, 任给两个
(k1,⋯,km)-型的元素:
{α=(x1,⋯,xk1)(xk1+1,⋯,xk1+k2)⋯(xk1+⋯+km−1+1,⋯,xn),β=(y1,⋯,yk1)(yk1+1,⋯,yk1+k2)⋯(yk1+⋯+km−1+1,⋯,yn),我们定义
g∈Sn 使得对
i=1,⋯,n,
g(xi)=yi. 根据上述公式,
gαg−1=β. 从而,
对于群 G 以及 x,y∈G, 如果存在 g∈G, 使得 gxg−1=y, 就称 x 与 y 共轭并记作 x∼y. 这显然是 G 上的一个等价关系. 给定 g∈G, 用 Conj(g) 表示与 g 共轭的元素的集合. 据此, 我们可以把 G 分划成如下的共轭类的无交并: G=[g]∈G╱∼∐Conj(g).
根据上述命题, Sn 的共轭类由其型决定, 从而, 其共轭类的个数是将 n 分拆成若干个不同的正整数之和的方式的个数.
当 n=4 时, 由于 4=3+1=2+2=2+1+1=1+1+1+1, 从而 S4 有 5 个共轭类.
本节之末我们会用 Sn 的共轭类来研究其自同构群 Aut(Sn).
给定 n 元集合 X 和 Y 并考虑相应的对称群 SX 和 SY, 它们分别是 X 和 Y 到自身的双射在映射复合作为乘法下所构成的群.
现在任意指定双射 f:X→Y, 据此可以构造 SX 与 SY 之间的群同构, 由如下交换图定义: 即定义映射Ff:SX→SY, σ↦Ff(σ)=f∘σ∘f−1.容易证明 Ff 是群同构.
作为例子, 选取 X=Y={1,2,⋯,n}, f=g∈Sn, 则 g 可被视为 Sn 中的元素并具有明显的意义: 将 1,2,⋯,n 重新标号. 此时, 上述 Ff 就是共轭 Int(g), 它的含义是将 {1,2,⋯,n} 重新标注顺序后对 Sn 的影响.
对换的集合 {(x,y)∣1⩽x<y⩽n} 生成 Sn, 即每个 Sn 可以写成对换之积. 进一步, 对于 σ∈Sn, 若σ=σ1′⋅σ2′⋯σk′=σ1′′⋅σ2′′⋯σl′′,是把 σ 写成对换之积的两种方式, 则 k−l 是偶数.
证明. 只要证明轮换可被写成对换之积即可. 实际上, 我们容易验证(x1,x2,⋯,xk)=(x1,xk)⋯(x1,x3)⋅(x1,x2),或者(x1,x2,⋯,xk)=(x1,x2)⋅(x2,x3)⋯(xk−1,xk).
现在证明 k−l 是偶数. 将等式 σ1′⋅σ2′⋯σk′=σ1′′⋅σ2′′⋯σl′′ 左边的元素逐一取逆, 我们得到1=σ1′′⋅σ2′′⋯σl′′⋅σk′⋯σ2′⋅σ1′.所以, 该命题等价于证明若 1 可以写成对换之积 1=σ1⋅σ2⋯σm, 则 m 是偶数.
我们对 n 进行归纳. 当 n=1 或 2 时, 命题是明显的. 当 n⩾3, 1⩽i,j,k⩽n−1 并且 i,j,k 两两不同, 我们有如下等式: ⎩⎨⎧(a).(b).(c). (i,n)(j,k)=(j,k)(i,n), (i,n)(i,j)=(i,j)(j,n), (i,n)(j,n)=(i,j)(i,n).
1) | 若 {σ1,σ2,⋯,σm} 中没有形如 (i,n) 的对换, 其中, i<n, 则 σ 可以被视为 Sn−1 中的元素. 根据归纳假设, m 是偶数. |
2) | 若 {σ1,σ2,⋯,σm} 中有形如 (i,n) 的对换 (姑且称之为带 n 的对换) , 我们利用 (a) 和 (b) 将 (i,n) 型的对换挪向右边. 在这个过程中, 如果有 (i,n) 与 (j,n) 型的两个对换相邻, 我们就用 (c) 消去其中的一个带 n 的对换或者用 (i,n)(i,n)=1 消去两个带 n 的对换. 以上操作保证了 {σ1,σ2,⋯,σm} 中带 n 的对换的个数减少, 直至最多有一个带 n 的对换并且 (若存在) 这个带 n 的对换只能是 σm (在最右边) . 现在证明, 将 1 分解为对换之积, 只有 σm 为带 n 的对换是可能的. 否则, 考虑如下等式σm=σ1⋅σ2⋯σm−1.左边 n 会被调到其它位置而右边所有对换都保持了 n, 矛盾. 此时我们回到了 1) 的情况, 可再次用归纳假设完成证明. |
若 σ∈Sn 是偶数个对换之积, 就称 σ 为偶置换; 否则称为奇置换. 据此, 我们定义指标映射: ε:Sn→{±1}, σ↦{1,−1,σ 是偶置换;σ 是奇置换.将 {±1} 等同为 2 阶循环群, 则 ε 群同态并且当 n⩾2 时是满射. 另外, n 阶交错群 An 被定义为: An=Ker(ε:Sn→{±1}).这是偶置换的集合.
我们有如下正合列1→An⟶⊂Sn⟶ε{±1}→1.特别地, 当 n⩾2 时, ∣An∣=21n!.
σ=(x1,⋯,xk) 是 k-循环, 则 ε(σ)=(−1)k+1.
令 n⩾3, An 可以被如下子集生成: {A={(i,j)(k,l)∣∣1⩽i,j,k,l⩽n,i=j,k=l},B={(i,j,k)∣∣1⩽i,j,k⩽n,i=j,i=k,k=j}.
证明. 根据 An 的定义, ⟨A⟩=An. 为了证明 B 可以生成 An, 只要证明每个形如 (i,j)(k,l) 的元素可被写成 3-循环之积即可, 其中, 1⩽i,j,k,l⩽n 并且 i=j,k=l. 我们分情形讨论:
1) | ∣∣{i,j}∩{k,l}∣∣=2. 此时, (i,j)(k,l)=1, 结论显然成立. |
2) | ∣∣{i,j}∩{k,l}∣∣=1, 不妨设 j=k. 此时, (i,j)(k,l)=(i,j)(j,l)=(i,j,l) 是 3-循环. |
3) | ∣∣{i,j}∩{k,l}∣∣=∅. 此时, 我们有(i,j)(k,l)=(i,j)(j,k)(j,k)(k,l)=(i,j)(j,k)⋅(j,k)(k,l).根据 2) 的结论, 上式是两个 3-循环之积. |
(1,2,3) 生成了 A3. 特别地, A3≃Z╱3Z.
假设 n⩾2, 则 Sn 可以被以下子集生成:
• | S∗={(k,k+1)∣∣k=1,⋯,n−1}, 其中, S∗ 中的元素被称作是基本对换; |
• | S1={(1,k)∣∣k=2,⋯,n}; |
• | S2={(1,2),(1,2,⋯,n)}. |
证明. 对于 S1, 根据共轭公式, 对任意的 i<j, (i,j)=(1,i)(1,j)(1,i), 从而, ⟨S1⟩ 包含了所有对换, 所以, ⟨S1⟩=Sn.
对于基本对换的集合 S∗, 对 k 归纳来证明 (1,k)∈⟨S∗⟩. 首先, k=1,2 时结论显然成立. 假设 (1,k)∈⟨S∗⟩, 根据共轭公式, 有 (k,k+1)(1,k)(k,k+1)=(1,k+1), 这就完成了归纳证明. 所以, S1⊂⟨S∗⟩, 根据上面的结论, ⟨S∗⟩=Sn
对于 S2, 令 g=(1,2,⋯,n). 对任意则 k⩽n−2, 我们有gk(1)=k+1, gk(2)=k+2.利用共轭公式, 我们有gk⋅(1,2)⋅g−k=(k,k+1),k=0,1,⋯,n−2.所以, S∗⊂⟨S2⟩, 从而 ⟨S2⟩=Sn
假设 n⩾2, 对任意 g=(1g(1)⋯⋯ng(n))∈Sn, 定义ℓ(g)=∣∣{(i,j)∣∣1⩽i<j⩽n,g(i)>g(j)}∣∣.如果 1⩽i<j⩽n 而 g(i)>g(j), 我们就说 (i,j) 是 g 的一个逆序对. 以上, ℓ(g) 为所有 g 的逆序对的个数.
任意 g∈Sn, 我们将 g=σ1⋯σm 写成基本对换的积, 即要求 σi∈S∗. 那么, m⩾ℓ(g) 并且可以将 g 写成 ℓ(g) 个基本对换之积.
如果 ℓ(g)=0, 只能有 g=1, 以上结论显然成立. 如果 ℓ(g)>0, 必然存在 k, 使得 g(k)>g(k+1), 此时, g⋅(k,k+1) 与 g 相比, 逆序对恰好减少 1. 重复以上操作, 就得到 m⩾ℓ(g) 并给出了将 g 写成 ℓ(g) 个基本对换之积的构造.
特别地, g∈An 当且仅当 ℓ(g) 是偶数.
当 n⩾3 时, 证明, ∣i0−j0∣ 与 n 互素, 则 {(i0,j0),(1,2,⋯,n)} 生成 Sn.
假设 n⩾3. 由于 Z(Sn)=1, 根据正合列 (2.3.1), Sn 的内自同构群与 Sn 同构. 我们现在研究 Sn 的外自同构, 请参考正合列 (2.3.2).
任意选定 φ∈Aut(Sn), φ 将共轭的元映成共轭的元素, 将 Sn 的共轭类映成共轭类: 对于共轭类 Cong(g), φ(Cong(g)) 可能与 Cong(g) 不同; 对不同的共轭类 Cong(g) 和 Cong(h), 一定有 φ(Cong(g))=φ(Cong(h)).
考虑如下特殊的共轭类: Tk={g∈Sn∣∣g∼(1,2)(3,4)⋯(2k−1,2k)},其中, 2k⩽n, ∼ 表示共轭关系. 对任意 σ∈T1, σ2=1, 从而 φ(σ)2=1. 通过考虑将 φ(σ) 分解为轮换: φ(σ)=(x1,x2,⋯,xk)(xk+1,xk+2,⋯,xk+l)⋯(xs,⋯,xn),容易看出只有每个循环的长度至多是 2 时, φ(σ)2=1. 从而, φ(σ) 落在某个 Tk 中. 据此, 我们有双射 φ:T1→Tk. 现在来计算 Tk 中的元素个数: ∣Tk∣=k!1(2n)(2n−2)⋯(2n−2k+2)=2kk!n(n−1)⋯(n−2k+1).我们现在考虑方程 ∣T1∣=∣Tk∣: 2n(n−1)=2kk!n(n−1)⋯(n−2k+1) ⇔ 2k−1=(n−2)(n−3)⋯(n−k+1)(kn−k).除 1,2 之外, 任何两个连续整数之积有奇素数因子, 上式要求 n−2=n−k+1, 即 k=3, 此时, 22=(n−2)(3n−3) ⇒ n=6.所以, 当 n=6 时, ∣T1∣=∣Tk∣ 等价于 k=1, φ 将对换映射为对换. 考虑 Sn 的生成元的集合{σ1=(1,2),σ2=(2,3),⋯,σn−1=(n−1,n)}并称 σk−1 和 σk 是相邻的. 若以上两元素不相邻, 则它们交换. 假设φ((1,2))=(x1,x2), φ((2,3))=(y1,y2).由于 (1,2) 和 (2,3) 不交换, 所以 (x1,x2) 和 (y1,y2) 不交换. 那么, {x1,x2}∩{y1,y2}=∅. 通过重新标记, 可以假设φ((1,2))=(x1,x2), φ((2,3))=(x2,x3).再考虑 φ((3,4))=(z1,z2). 类似的推理给出 {x2,x3}∩{z1,z2}=∅. 另外, (1,2) 和 (3,4) 交换, 所以 (x1,x2) 和 (z1,z2) 交换. 据此, {x2,x3}∩{z1,z2}={x3}. 通过重新标号, 我们有 φ((3,4))=(x3,x4), 其中, x1,x2,x3,x4 两两不同. 如此往复, 我们最终得到φ((1,2))=(x1,x2),φ((2,3))=(x2,x3),⋯,φ((n−1,n))=(xn−1,xn).所以可选取σ=(1x12x2⋯⋯nxn)∈Sn,使得, φ((k−1,k))=Int(σ)((k−1,k)). 这些关系在 Sn 的生成元集合上成立, 从而, φ=Int(σ). 综上所述, 若 n=6, 则 Sn 的每个自同构都是内自同构, 即 Out(Sn)=1.
当 n=6 时, 公式2k−1=(n−2)(n−3)⋯(n−k+1)(kn−k)给出 k=3. 此时, 可能存在 φ, 使得 φ(T1)=T3. 此时, 必然有 φ(T3)=T1. 通过复合, φ2(T1)=T1. 以上的推导对于 φ2 仍成立, 从而 φ2 是内自同构.
进一步, 任给 φ,φ′∈Aut(S6), 若 φ(T1)=T3 和 φ′(T1)=T3, 则 (φ⋅φ′)(T1)=T1, 同样的理由表明 φ⋅φ′ 是内自同构. 这说明 Aut(S6)╱Im(Int) 中至多有两个元素. 从而, Out(S6)=1 或者 Z╱2Z.
我们之后会构造 S6 的非共轭自同构, 从而证明 Out(S6)≃Z╱2Z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