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用 + 表示交换群 A 中的乘法. 若有有限个 x 1 , ⋯ , x n ∈ A , 使得 A = ⟨ x 1 , ⋯ , x n ⟩ , 则称 ( A , + ) 是有限生成的交换群 . 这些元素 { x i } i ⩽ n 被称作是 A 的一组生成元.
Z 和 Z ╱ n Z 是循环群, 它们均由一个元素生成, 从而是有限生成的交换群. 我们将证明一些 Z 与 Z ╱ n Z 的乘积给出所有的有限生成交换群.
有限个有限生成交换群之积是有限生成的交换群. 特别地, Z r = r 个 Z ⊕ ⋯ ⊕ Z 是有限生成的交换群.
有限生成的交换群的商群是有限生成的.
实际上, 令 B < A 为子群, 那么, 陪集 x 1 B , ⋯ , x n B 生成了 A ╱ B .
A 是交换群, 则 A 是有限生成的当且仅当存在非负整数 n 以及满同态 Z n → A .
由于通过满同态 Z n → A 可以把 A 视作是 Z n 的商群, 所以, A 是有限生成的; 反之, 若 A 由 x 1 , ⋯ , x n 生成, 则可定义满的群同态Z n ⟶ A , ( λ 1 , ⋯ , λ n ) ↦ i = 1 ∑ n λ i x i .
给定交换群的正合列, 0 → B ⟶ ι A ⟶ π C → 0. 若 B 和 C 均为有限生成的交换群, A 亦然. 特别地, 对于交换群 A , 如果其子群 B 与商群 A ╱ B 均为有限生成的, 则 A 也是有限生成的.
实际上, 令 { b 1 , ⋯ , b k } 和 { c 1 , ⋯ , c l } 分别是 B 和 C 的生成元, 对 i ⩽ l , 任选 a i ∈ π − 1 ( c i ) ⊂ A . 那么, a 1 , ⋯ , a l , ι ( b 1 ) , ⋯ , ι ( b k ) 生成 A . 实际上, 对任意的 a ∈ A , 存在 λ 1 , ⋯ , λ l ∈ Z , 使得π ( x ) = i = 1 ∑ l λ i c i ⇔ π ( x − i = 1 ∑ l λ i a i ) = 0. 从而, x − i = 1 ∑ l λ i a i ∈ Ker ( π ) = Im ( ι ) . 从而, 存在 λ 1 ′ , ⋯ , λ l ′ ∈ Z , 使得x − i = 1 ∑ l λ i a i = j = 1 ∑ k λ j ′ ι ( b j ) ⇔ x = i = 1 ∑ l λ i a i + j = 1 ∑ k λ j ′ ι ( b j ) .
有限生成的交换群的子群是有限生成的.
直接用定义证明这个命题需要对 A 的生成元个数 n 进行归纳. 若 n = 1 , 则 A 为循环群, 其子群均为循环群, 命题显然成立. 假设命题对 n = k 成立. 现在考虑 A = ⟨ x 1 , ⋯ , x k , x k + 1 ⟩ 以及子群 A ′ = ⟨ x 1 , ⋯ , x k , x k + 1 ⟩ 和任意一个子群 B < A .
由于 B ∩ A ′ ⊂ Ker ( B ↪ A → A ╱ A ′ ) , 所以, B ╱ B ∩ A ′ 可以被视作是 A ╱ A ′ 的子群. 由于 A ╱ A ′ 可以由一个元素生成, 从而, B ╱ B ∩ A ′ 可由一个元素生成. 我们于是得到如下正合列的交换图: 归纳假设表明 A ′ ∩ B 是有限生成的. 根据第二行的正合列, B 是有限生成的.
以上证明表明, B 的生成元个数不超过 A 的生成元个数. 特别地, 如果有单同态φ : Z m ⟶ Z n , 则 m = n .
若有满的群同态 ψ : Z m ↠ Z n , 则 m ⩾ n .
我们用所谓 mod p 的技巧来证明此命题. 考虑自然的同态mod p : Z n ⟶ ( Z ╱ p Z ) n , ( k 1 , ⋯ , k n ) ↦ ( k 1 mod p , ⋯ , k n mod p ) . 很明显, p Z n = Ker ( mod p ) , 所以, Z n ╱ p Z n ≃ ( Z ╱ p Z ) n . 现在考虑如下交换图: 由于上图右边的 mod p 映射是满射, 所以, ψ : ( Z ╱ p Z ) m → ( Z ╱ p Z ) n 是满射. 注意到, 这是 F p -线性空间之间的线性映射, 根据维数的关系, 就有 m ⩾ n .
V 是 n 维 R -线性空间, 其中 n ⩾ 1 . 假设 G < V 是一个离散子群 (作为 V 的加法子群) , 即对任意的 g ∈ G , 存在开集 O ⊂ V , 使得 G ∩ O = { g } . 根据定义, G < V 是离散子群当且仅当对任意的紧集 K ⊂ V , G ∩ K 是有限的.
任选 V 的基 e = ( e 1 , ⋯ , e n ) , 定义 e 的格点集为Γ e = i = 1 ⨁ n Z e i = { i = 1 ∑ n k i z i ∣ k i ∈ Z } . 这是 V 的离散子群.
如果只考虑 e 中的部分元所生成的格点, 比如对 m < n , 考虑 { e 1 , ⋯ , e m } 所生成的i = 1 ⨁ m Z e i = { i = 1 ∑ m k i z i ∣ k i ∈ Z } . 这也是 V 的离散子群.
上述格点集给出了 V 的所有的离散子群:
V 是 n 维 R -线性空间, G < V 是离散子群并且 span R ( G ) = V . 那么, 存在 V 基的 e ′ = ( e 1 ′ , ⋯ , e n ′ ) , 使得 G = Γ e ′ .
证明. 对维数 n 归纳.
n = 1 时, 不妨设 e 1 ∈ G 并且 e 1 > 0 . 由于 G 是离散子群, 所以 G ∩ [ 0 , e 1 ] 是有限集. 特别地, G ∩ ( 0 , e 1 ] 是非空的有限集. 令 e 1 ′ = min G ∩ ( 0 , e 1 ] . 用 e 1 对 e 1 ′ 进行带余除法, 则存在正整数 l 和 r ∈ [ 0 , e 1 ′ ) , 使得 e 1 = l ⋅ e 1 ′ + r . 由于 G 是群, 所以 r ∈ G . 根据 e 1 ′ 的最小性, r = 0 , 这表明 e 1 = l ⋅ e 1 ′ ∈ Z . 类似地, 每个 g ∈ G 均为 e 1 ′ 的倍数, 从而 G = Z ⋅ e 1 ′ .
假设对小于 n 的所有维数命题成立. 选取 e 1 , ⋯ , e n ∈ G 作为 V 的一组基并考虑如下的基本区域D = { λ 1 e 1 + ⋯ + λ n e n ∣ λ 1 , ⋯ , λ n ∈ [ 0 , 1 )} .
对任意
v ∈ V , 仿照以上的带余除法, 它唯一地表达为
Γ e 与
D 的元素之和:
v = v 1 e 1 + ⋯ + v n e n = v Γ ( ⌊ v 1 ⌋ e 1 + ⋯ + ⌊ v n ⌋ e n ) + v D ( { v 1 } e 1 + ⋯ + { v n } e n ) , 其中,
⌊ x ⌋ 为不超过
x 的最大整数,
{ x } = x − ⌊ x ⌋ . 所以,
G = Γ e + G ∩ D . 根据
G 为离散子群,
G ∩ D ⊂ G ∩ D 是有限集. 定义线性映射
π 1 : V ⟶ R , v 1 e 1 + ⋯ + v n e n ↦ v 1 . 那么,
π 1 为满射并且
Ker ( π 1 ) = V ′ = span ( e 2 , ⋯ , e n ) . 此时,
π 1 ( G ) < R 是子群. 我们断言
π 1 ( G ) 是
R 的离散子群. 根据
G = Γ e + G ∩ D , 我们有
π 1 ( G ) = π ( Γ e ) + π 1 ( G ∩ D ) = ⟨ π 1 ( e 1 )⟩ + π 1 ( G ∩ D ) . 由于
π 1 ( G ∩ D ) 是有限集, 所以
π 1 ( G ) 在
R 中和任何紧集的交有限. 特别地,
π 1 ( G ) 由某个
π 1 ( e 1 ′ ) 生成, 其中,
e 1 ′ ∈ G . 至此, 我们有
G 的子群
⟨ e 1 ′ ⟩ 和
G ∩ V ′ . 很显然,
⟨ e 1 ′ ⟩ ∩ ( G ∩ V ′ ) = 0 并且
⟨ e 1 ′ ⟩ + ( G ∩ V ′ ) = G . 这表明,
G ≃ ( G ∩ V ′ ) × Z e 1 . 对
( G ∩ V ′ ) 用归纳假设即可.
对每个有限生成的交换群 A , 存在唯一一组整数 r ⩾ 0 , d 1 , ⋯ , d s ⩾ 2 , 使得 d s ∣ d s − 1 , d s − 1 ∣ d s − 2 , ⋯ , d 2 ∣ d 1 并且A ≃ Z r × i = 1 ∏ s Z ╱ d i Z . 我们称 r 为 A 的秩 , 称 ( d 1 , ⋯ , d s ) 为 A 的不变因子 .
{ x 1 , ⋯ , x n } 是有限生成的交换群 A 的一组生成元, k 1 , ⋯ , k n ∈ Z 且其最大公约数为 1 . 那么, 存在 y 2 , ⋯ , y n ∈ A , 使得 { k 1 x 1 + ⋯ + k n x n , y 2 , ⋯ , y n } 也是 A 的一组生成元.
证明. 不妨假设 ∣ k 1 ∣ ⩾ ∣ k 2 ∣ ⩾ ⋯ ⩾ ∣ k n ∣ . 通过调整正负号, 还可以假设 k 1 > 0 .
我们对 k = i = 1 ∑ n ∣ k i ∣ 进行归纳, 具体的归纳假设如下: 对任意生成元 { x 1 ′ , ⋯ , x n ′ } 和任意 k 1 ′ , ⋯ , k n ′ ∈ Z , 若 k 1 ′ , ⋯ , k n ′ 的最大公约数为 1 且 i = 1 ∑ n ∣ k i ′ ∣ < k , 就可以把 k 1 ′ x 1 ′ + ⋯ + k n ′ x n ′ 扩充为 A 的总数不超过 n 个的一组生成元.
若 k = 1 , 则 k 1 x 1 + ⋯ + k n x n = ± x 1 , 此时选取 y 2 = x 2 , ⋯ , y n = x n 即可.
现在证明
k 的情形. 此时,
k 1 ⩾ ∣ k 2 ∣ , 根据
k 2 的符号
ε , 我们可以做如下的调整:
k 1 x 1 + ⋯ + k n x n = ( k 1 − ε ⋅ k 2 ) x 1 + k 2 ( x 2 + ε ⋅ x 1 ) + k 3 x 3 ⋯ + k n x n . 此时,
x 1 , x 2 + ε x 1 , x 3 , ⋯ , x n 仍然是
A 的总数不超过
n 个的一组生成元. 注意到
k 2 = 0 (否则
k 2 = ⋯ = k n = 0 , 根据
k 1 , ⋯ , k n 的最大公约数为
1 , 就有
k 1 = 1 , 所以这是
k = 1 的情况) , 从而
∣ k 1 − ε ⋅ k 2 ∣ + ∣ k 2 ∣ + ⋯ + ∣ k n ∣ < k . 根据归纳假设, 命题得证.
有限生成的交换群 A 具有仿基 , 即存在生成元集 { x 1 , ⋯ , x n } ⊂ A , 使得i = 1 ∑ n k i x i = 0 ⇔ k i x i = 0 , i = 1 , ⋯ , n .
证明. 选取 A 生成元集 { x 1 , ⋯ , x n } 使得生成元个数 n 是最小的并在此前提下要求 ord ( x 1 ) 是最小的 (可以是 ∞ ) . 考虑 A 的子群 A 0 = ⟨ x 1 ⟩ 和 A 1 = ⟨ x 2 , ⋯ , x n ⟩ 以及群同态: φ : A 0 × A 1 → A , ( a 0 , a 1 ) ↦ a 0 ⋅ a 1 . 特别地, 我们有 φ ( ( x 1 , 1 ) ) ↦ x 1 , φ ( ( 1 , x i ) ) = x i , 其中, i ⩾ 2 . 从而, Im ( φ ) 包含 A 的生成元集, 从而为满射.
现在证明 φ 是单射: 假设 φ ( m 1 x 1 , i = 2 ∑ s m i x i ) = 0 , 其中, 不妨假设 0 ⩽ m 1 < ord ( x 1 ) . 我们的目标是证明 m 1 x 1 = 0 (从而 i = 2 ∑ s m i x i = 0 ) , 所以不妨设 m 1 ⩾ 1 . 考察这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d = ( m 1 , ⋯ , m n ) , 则d ( k 1 x 1 + k 2 x 2 + ⋯ + k n x n ) = 0 , k i = d m i , ( k 1 , ⋯ , k n ) = 1. 根据上一引理, 可以选取 y 1 = k 1 x 1 + i = 2 ∑ s k i x i 和 y 2 , ⋯ , y n 作为生成元的集合, 但是ord ( y 1 ) ⩽ d ⩽ m 1 < ord ( x 1 ) . 这与 ord ( x 1 ) 的最小性矛盾.
以上推理证明了
⟨ x 1 ⟩ × A 1 ⟶ ≃ A 并且
A 1 的生成元数目不超过
n − 1 . 特别地,
A 1 的生成元数目严格小于
A 0 的最少生成元. 我们再对
A 1 进行以上的分解并将此程继续下去就可以得到一组拟基.
以上证明表明, A 可以写成一些循环群 A i 的乘积. 特别地, A 与 Z r × ∏ i = r + 1 n Z ╱ m i Z 形式的群同构.
根据上述仿基的命题, 可假设 A ≃ Z r × ∏ i = r + 1 n Z ╱ m i Z 的. 此时, 我们需要对 Z ╱ m i Z 这些因子进行分解和重排. 实际上, 根据 m i 的素因子分解, 我们有 1 m i = p ∏ p α i ( p ) ⇒ Z ╱ m i Z = p ∏ Z ╱ p α i ( p ) Z . 从而, A ≃ Z r × p ∏ i = 1 ∏ s Z ╱ p α i ( p ) Z . 现在将上面的乘积重新组合. 首先定义 d 1 : 对每个 p , 令 β ( p ) = max { α i ( p ) } i , 则令 d 1 = ∏ p β ( p ) 并将这一个 β ( p ) 从 { α i ( p ) } i 中删除. 其次定义 d 2 , 令 γ ( p ) = max { α i ( p ) } i 以及 d 2 = ∏ p γ ( p ) 并将这一个 β ( p ) 从 { α i ( p ) } i 中删除. 以此类推, 我们自然有 d 2 ∣ d 1 , d 3 ∣ d 2 ⋯ . 从而, A ≃ Z r ( p ∏ Z ╱ p β ( p ) Z ) × ( p ∏ Z ╱ p γ ( p ) Z ) × ⋯ = Z r × i = 1 ∏ s Z ╱ d i Z . 这就完成了定理中存在性的证明.
为了证明唯一性, 只要说明
r , d 1 , ⋯ , d s 可以完全由
A 本身计算即可. 先证明关于循环群的一个性质:
A 是循环群, p 是素数, 那么, p k − 1 A ╱ p k A = { 0 , Z ╱ p Z , 若 ∣ A ∣ < ∞ , p k ∤ ∣ A ∣ ; 其余情况。
证明. 设 x 为 A 的生成元, 则 p k − 1 x 是 p k − 1 A 的生成元并且 p ⋅ p k − 1 x ∈ p k A . 从而, p k − 1 A ╱ p k A ≃ Z ╱ p Z 或 0. 引理对 A ≃ Z 是显然的, 以下假设 A 是有限循环群, 即 A ≃ Z ╱ n Z , 并且 n = p d ⋅ m , 其中, ( m , p ) = 1 . 那么, A ≃ Z ╱ p d Z × Z ╱ m Z = A ′ × Z ╱ m Z , 其中, A ′ = Z ╱ p d Z . 由于 ( m , p ) = 1 , 所以对任意的 l , 群同态Z ╱ m Z → Z ╱ m Z , a ↦ p l a , 是同构. 取 l = k − 1 , l , 我们有 p k − 1 ⋅ Z ╱ m Z = Z ╱ m Z , p k ⋅ Z ╱ m Z = Z ╱ m Z . 从而, p k − 1 A ╱ p k A ≃ p k − 1 A ′ ╱ p k A ′ . 此时, 我们可以专注于 p k − 1 A ′ ╱ p k A ′ , 其中, A ′ = Z ╱ p d Z :
•
如果 d < k , 即 p k ∤ ∣ A ∣ , 那么, k − 1 ⩾ d . 从而, p k − 1 A ′ = p k − 1 ⋅ Z ╱ p d Z = 0 . 这就给出 p k − 1 A ′ ╱ p k A ′ ≃ 0 ;
•
如果 d ⩾ k , 那么, p k − 1 x ′ = 0 (在 A ′ 中) , 其中 x ′ 为 A ′ 的生成元. 很明显, p k − 1 x ′ ∈ / p k A ′ , 所以, p k − 1 A ′ ╱ p k A ′ ≃ Z ╱ p Z .
有限生成交换群结构定理的唯一性部分的证明. 任给存在性部分的一个分解
A ≃ Z r × i = 1 ∏ s Z ╱ d i Z , 我们有
p k − 1 A ╱ p k A ≃ ( Z ╱ p Z ) r × i = 1 ∏ s p k − 1 ( Z ╱ d i Z ) ╱ p k ( Z ╱ d i Z ) . 上述群的阶为
p r + s ( k ) , 其中,
s ( k ) 为
d 1 , ⋯ , d s 中能被
p k 整除的数的个数. 根据
d 1 ∣ d 2 ∣ ⋯ ∣ d s , 这些数恰好是前面的
d 1 , ⋯ , d s ( k ) . 这样, 当
k 取遍
{ 1 , 2 , ⋯ , } 时, 我们可以通过
s ( k ) 的值决定
d 1 , ⋯ , d s 所含
p 因子的幂, 从而决定
d 1 , ⋯ , d s . 通过选取
p 与所有
d 1 , ⋯ , d s 互素, 我们知道
A ╱ p A ≃ ( Z ╱ p Z ) r 决定了
r . 所以, 秩
r 和不变因子
d 1 , ⋯ , d s 完全由群
A 本身决定. 这就给出了唯一性.
我们研究 A = Z ╱ 4 Z × Z ╱ 6 Z 的分解. 根据分类定理, 我们应该把它写成: A ≃ Z ╱ 4 Z × Z ╱ 6 Z ≃ Z ╱ 2 Z × Z ╱ 2 2 Z × Z ╱ 3 Z . 此时, 根据上述构造过程, d 1 = 2 2 × 3 , d 2 = 2 . 从而, A ≃ Z ╱ 12 Z × Z ╱ 2 Z 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