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eligne–Serre 提升引理
此页面尚不符合香蕉空间的百科写作风格, 并需要改进. 请编辑者参照已有的与之内容相近的条目, 以及香蕉空间:写作指引的要求, 对此页面进行修改. 具体问题如下:
- 文中夹杂英文.
- 过度使用记号 .
- 不应有自定义命令.
- 缺少术语翻译.
Deligne–Serre 提升引理是一个交换代数的命题, 说的是如何将 “只在同余意义下成立的 Hecke 特征形式” 提升为真正的 Hecke 特征形式, 其在模形式的同余问题里具有重要应用.
1陈述
固定一些记号.
• | 是一个离散赋值环, 剩余域为 , 分式域为 . |
• | 是一个有限秩的自由 -模. |
• | 是一族两两交换的自同态.(可想象成是 Hecke 算子.) |
定理 1.1 (Deligne–Serre). 若有 及 , 满足 , 则存在
• | 离散赋值环 , 分式域 , 满足 , , 是 的有限扩张; |
• | 及 , |
满足 , 且 .
2证明
Step 1: 可以取到满足定理陈述第一条的环扩张 , 使得 中的算子的特征值均在 内.
证明. 令 是由 生成的 -代数. 由于 是有限秩自由 -模, 子模 亦然 (利用 是主理想整环). 取 为 在 上的一组基, 在 中添加 的极小多项式的根 (注意它们在 上整), 可得到 的有限扩张 .
Step 2: 构造定理陈述第二条中的 .
证明. 考虑由 确定的环同态 . 由于 , 是满射, 从而 是 的极大理想. 选取 的一个极小素理想 , 其中的元素都是 中的零因子. 由于 在 上自由, 从而 .
记 , 其是 对 的局部化, 因此由上所述 在 中生成一个素理想 . 注意到 是一个 Artin 环, 因此 也是一个极大理想. 于是由 Step 1, 但注意到 是 的整扩张且 在 中整闭, 因此 . 于是考查环同态 , 对任意 , 令 即为所求.
Step 3 构造定理所需的 .
证明. 记 . 由于 , 易见 , 从而 .
3应用
例 3.1. 在文献 [Ribet 1976] 中, K.Ribet 解决了 Herbrand 定理的另一方向, 这是正则素数的 Kummer 判别法的一种加细, 后来人们把这个定理称为 Herbrand–Ribet 定理.
他把问题转化为构造出一个合适的 Galois 表示. 通过 Eisenstein 级数的同余关系, 可以构造一个 “只在同余意义下成立的 Hecke 特征形式”, 它 “满足” 所需的 Galois 表示的同余性质. 然后利用 Deligne-Serre 提升引理, 他得以将其提升为真正的 Hecke 特征形式, 从而使用当时 Deligne–Serre–Shimura 等人利用模形式构造 Galois 表示的结果, 获得了一个真正的 Galois 表示.
这种方式在后来 [Mazur–Wiles 1984] 证明 上的 Iwasawa 主猜想的工作中得到了深刻的推广.
例 3.2. Langlands–Tunnell 定理断言若 是一个连续不可约奇表示, 且 的像是可解群, 则存在一个权为 的新形式 , 使得 和 的 Euler 因子除了有限个素数之外都相同.
设 是 上的一条半稳定椭圆曲线, 且其 Galois 表示 绝对不可约. 著名的 [Wiles 1995] 使用 Langlands-Tunnell 定理说明 具有来自权为 的新形式的模性, 而后利用 Deligne-Serre 提升引理将其提升为权为 的新形式, 从而进入了模性提升定理的起手步骤.
这个例子中的推导是相对初等的, 仍是 Eisenstein 级数的同余性质的应用.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 [Wiles 1995] 第五章的开头部分.
4参考文献
• | Pierre Deligne, Jean-Pierre Serre (1974). “Formes modulaires de poids 1”. Annales scientifiques de l’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7, 507–530. (web) |
• | Kenneth Ribet (1976). “A modular construction of unramified -extension of ”. 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34, 151–162. (doi) |
• | Barry Mazur, Andrew Wiles (1984). “Class fields of abelian extensions of ”. 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76, 179–330. (doi) |
• | Andrew Wiles (1995). “Modular elliptic curves and Fermat’s Last Theorem”. Annals of Mathematics 141 (3), 443–551. (pdf) |